「盲盒+」的萬能公式 早該翻車了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肯德基的DIMOO盲盒在近日掀起了軒然大波,盲盒愛好者們爭相搶購肯德基套餐,而中消協更是下場點名肯德基限量款盲盒銷售的「飢餓營銷」手段。本文以肯德基本次盲盒事件為背景,淺析「盲盒+」的萬能營銷公式,從盲盒初現至今,都經歷了哪些沉浮。推薦大家閱讀交流~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肯德基是個例外。

並不是肯德基在做慈善,而是最近特別流行的代吃。有人下單請你吃漢堡,還要多少付點勞務費。此事聽上去頗顯魔幻,卻真真切切在現實中發生了。

當然,並不是完全白吃,你要順手幫「僱主」做一件事,把套餐里的泡泡瑪特DIMOO盲盒抽出來。如果一不小心開到隱藏、稀有款什麼的,說不定還能再多得一些打賞。

醉翁之意不在堡,在乎DIMOO盲盒也。

有人甚至為此斥資萬元,批量採購了百份套餐。還有人遠程指導外賣小哥,「盲盒歸我,炸雞歸你」。總之,機智的盲盒玩家有一百種方法,去解決想要DIMOO好大兒和不想吃肯德基之間的矛盾。

瘋狂與危險往往結伴而行,攬下數個熱搜之後,這次跨界營銷引來了中消協的注意。

1月12日,中消協點名肯德基,按需購買即時食用的快餐,通常消費者不會超量購買,以限量款盲盒銷售則是以「飢餓營銷」手段刺激消費,容易導致消費者衝動消費,並造成食品浪費,此行為應當全社會共同抵制。

肯德基方面很快作出反應,官方客服表示盲盒活動不會受到影響,消費者可繼續正常購買。

「盲盒+」的萬能公式 早該翻車了

二者隔空對線,熱搜在全網掛了一天。多數網友都在辯論肯德基是否有錯,而熊出墨發現,整起事件中大眾似乎忽略了另一重要當事方——盲盒經濟,其所暴露的問題,實際上更值得加以反思。

一、「盲盒+」,屢試不爽的營銷公式

時間回到2019年,盲盒在這一年成功上位,成為國內新消費領域最耀眼的那簇浪花。

天貓國際發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單》顯示,一年在盲盒上花費超過2萬元的消費者規模多達20萬,甚至有玩家為買盲盒一年耗資百萬。

根據Mob研究院提供的數據,2019年國內盲盒市場規模為74億元。行業代表公司泡泡瑪特,也就是本次肯德基事件中的盲盒提供方,2019年的營收為16.83億。往前推兩年,這一數字僅為1.58億。

兩年之後,2021年國內市場據估算規模已經突破百億,泡泡瑪特不僅完成上市,還迎來了市值1500億港元的高光時刻。

自身增長的同時,盲盒的流量也在外溢。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嘗試盲盒形式的營銷,且屢試不爽。「盲盒就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有業內人士調侃,「『盲盒+』這個公式不敢說萬能,但至今還沒怎麼出現過失敗案例。」

「盲盒+」的萬能公式 早該翻車了

當年瑞幸咖啡推出代言人劉昊然形象的盲盒,商品剛剛上線,大量粉絲和盲盒玩家集體湧入,瑞幸APP就連崩三次。其天貓、京東等平台的旗艦店也創下日銷記錄,官方臨時緊急補貨同樣秒空。

沒有搶到或者想要集齊全套的消費者,則在轉戰閑魚等二手交易社區,對應的代價就是要付出發售價的N倍差價。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肯德基此次與泡泡瑪特合作的DIMOO聯名款盲盒套餐,不同的品牌,不同的產品,不同的IP,但起到的營銷效果有過之而無不及。

根據活動規則,自1月4日起,在肯德基購買指定套餐「99元家庭桶」,消費者就可獲得聯名限定款系列手辦,手辦款式隨機、數量有限。具體款式包括6個常規款和1個隱藏款,隱藏款的生產配比為1:72,即每生產72個產品中有1個是隱藏款,抽中隱藏款的概率是1/72。

對於單純湊個熱鬧、重在參與的消費者來說,套餐其實具有一定性價比。但之於眼裡只有DIMOO的購買者,炸雞漢堡只是無關緊要的附屬品,盲盒因此成了潘多拉魔盒,各種「騷操作」陸續浮現。

「盲盒+」的萬能公式 早該翻車了

有網友在社交平台曬出賬單,一次性購買106份盲盒套餐,總價過萬元。盲盒拆了個夠,可106份套餐里的食物如何處置,就和盲盒一樣擁有無盡的想象空間。在網友的討論中,不乏抽到盲盒把套餐當場丟棄的浪費現象。再有就是動用CT掃描、地鐵安檢等確認盲盒款式,花錢請人代吃,請外賣小哥現場幫拆等等。

總之,盲盒誘導下的魔幻現實主義,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目前,#肯德基DIMOO#的微博話題閱讀已經逼近1億,其他相關話題也多次衝上熱搜,賺足流量。

也正是此般瘋狂,為後續的輿論風波埋下了伏筆。

二、引火上身,野蠻生長的另一面

「盲盒+肯德基」,流量密碼確實見效。可與此同時,瘋狂的另一面也正在顯現。

「盲盒+」的萬能公式 早該翻車了

有需求就有市場,肯德基DIMOO盲盒的身價水漲船高。在電商平台上可以看到,商家的定價普遍要高過肯德基官方售價,以圖中月銷量300+的商家為例,指定常規款手辦為150元,隱藏款身價高達799元。與肯德基99元套餐價格相比,前者溢價1.5倍,後者溢價8倍。

而且,這一價格還不包括套餐里的兩份主食、三份小吃和三杯可樂。

對數字敏感的網友立馬警覺起來,肯德基聯手泡泡瑪特這一波操作,與其說是賣貨,更像是對年輕人的「收割」。除去套餐內食物價值39元的手辦,怎麼就能身價暴漲數倍?有質疑者調侃,這之中多少摻了點「智商稅」的成分。

真實價值幾何,正是盲盒的第一槽點。近年來業內外一直就此問題爭論不休,特別是每逢高價盲盒現身,必定會招來一番論戰。

「盲盒+」的萬能公式 早該翻車了

舉一個比較極端的案例,去年泡泡瑪特推出限量版的MEGA珍藏系列,包括70厘米和29.5厘米的兩款娃娃玩具,發售價分別為3999元、1099元,上線后均1秒售罄。隨後在二手平台上,有人喊出了35萬元的收購價。

一個娃,一套房。

客觀而言,在盲盒所處的潮玩經濟賽道,類似反常的天價「玩具」其實並不鮮見。前段時間霸佔熱搜的玲娜貝兒,一個玩偶也被炒到了千元難求;更加元老級別的Be@rbrick等品牌,身價也能輕輕鬆鬆飆升到六位數。

但是,市場有別,國情有差。

且不說盲盒本身的成本,之前熊出墨從源頭供應商那裡了解到,工廠量產成本一般在十多塊,其溢價更多是靠IP和營銷來支撐。泡泡瑪特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公司產品毛利率為71.2%,2020年毛利率為68.7%。

站在消費者的視角,不同於日本、歐美等潮玩經濟發達的市場,盲盒在國內的興起不過短短三年,消費者缺少普遍的認知和認可,其又三天兩頭喜提熱搜,輿論風波必不可免。

「盲盒+」的萬能公式 早該翻車了

艾媒諮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盲盒行業發展現狀及市場調研分析報告》顯示,國內三分之一的網友認為盲盒噱頭過大,產品缺乏實用性。此外,價格不合理、讓人上癮、炒作嚴重、設計抄襲等也是典型問題。公開信息顯示,去年12月,泡泡瑪特就曾因虛假宣傳、虛假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等被連罰兩次。

市場的瘋狂和消費者的頻繁投訴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注意。

2021年1月,中消協發文直指盲盒經濟的野蠻生長,提醒「消費者購買盲盒勿盲目」。同年12月,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發布《上海市盲盒經營活動合規指引(徵求意見稿)》,內容包括單品售價不高於200,鼓勵盲盒企業建立保底機制等。

然而,問題顯然沒有因為有關部門的介入而減輕。肯德基此次與中消協隔空對線,背後實質為「盲盒+」的流量密碼被濫用之後,盲盒經濟存在風險進一步被放大,進而再度引火上身。

瘋狂與危險往往結伴而行,三年的野蠻生長,終把盲盒機經濟推到了危險的邊緣。

三、商業操作的底線在哪?

「不會被(點名)影響,盲盒將繼續銷售至1月16日」,中消協發文之後,肯德基官方客服給出如是回應。

歸根結底,企業逐利無可厚非。開展營銷活動,是正常的商業操作。

而且,在業績承壓的前提下,肯德基對流量密碼的熱衷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百勝中國財報顯示,2021年三季度,肯德基新開餐廳362家,但同店銷售額同比下滑8%,經營利潤驟降31%。此前,肯德基已經與《原神》、《明日方舟》等熱門遊戲聯動,推出包含遊戲禮包的指定套餐,也一度掀起了代吃、搶購的風潮。

為何偏偏這一次,肯德基親手把自己送進了輿論風波之中?

「盲盒+」的萬能公式 早該翻車了

還是回歸到中消協點名,中消協指向的問題並不是企業的聯名營銷行為,而是企業用限量款盲盒「飢餓營銷」的手段刺激消費,誘導消費者衝動消費、超量購買,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食品浪費。

作為旁觀者,我們無法也無需揣測肯德基和泡泡瑪特此次活動初心是怎樣的,因為眼前的事實已經證明:此次活動的參與雙方享受了流量密碼帶來的收益,卻缺乏合理的規則引導,且在已知造成不良影響的情況下主辦方仍無動於衷。

盲盒玩家和品牌死忠粉或許會起身辯護,但針對無視公序良俗和法律精神的商業操作,監管部門絕不會手軟。

回想2021年夏天,愛奇藝綜藝《青春有你3》正在熱播。贊助商蒙牛真果粒與節目組進行了一次跨界聯動,飲料瓶蓋內印有為「愛豆」助力的二維碼,粉絲掃描二維碼獲取助力值,助力值越高的選手,出道幾率也就越大。

這一操作點燃了粉絲的鬥志,為了獲取助力二維碼,粉絲批量購買飲料,再雇傭工人開瓶后把飲品一桶一桶倒進水溝。

「盲盒+」的萬能公式 早該翻車了

隨瘋狂而來的就是流量的反噬,倒牛奶引發全民熱議,愛奇藝、蒙牛雙雙致歉,愛奇藝苦心經營的「青春有你」IP徹底被封。幾個月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文藝節目及其人員管理的通知》,明確規定廣播電視機構和網路視聽平台不得播出偶像養成類節目。

肯德基×泡泡瑪特DIMOO盲盒營銷的影響雖未惡劣至此,但是,再一再二不再三。2021年開年盲盒經濟因為產業自身問題被中消協點名,2022年因為「盲盒+」的流量外溢再被提醒。下一次類似事件再現,或許就是重鎚落下之時。

而且,與一味追逐流量相比,盲盒經濟現階段當務之急應聚焦於提高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

泡泡瑪特財報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營收同比增長75%-80%,較2020年的49.3%有所恢復,可依然遠低於2018年、2019年的225.5%和227.2%。

值得注意的是,事件發酵至今,泡泡瑪特方面仍未給出正式回應。1月13日,泡泡瑪特收跌4.63%,市值較1500億港元的高點已經跌去850億。

#專欄作家#

熊出墨請注意,公眾號:熊出墨請注意,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媒體人,TMT領域觀察者。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