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你看過Reaction視頻嗎?隨著近幾年電視劇和綜藝的熱播而廣受觀眾青睞的還有這些電視劇、綜藝的Reaction視頻,甚至有些Reaction視頻比原節目更「出圈」。有人在某UP主的Reaction視頻的評論中表示:「節目一期沒看,Reaction一期沒落。」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自己去看視頻,而是非要看別人看視頻呢?
一、什麼是Reaction視頻?
Reaction視頻(Reaction Video),又被稱作觀看反應類視頻,是視頻創作者將自己或(自己與)同伴觀看一段視頻、一部電視劇或一檔綜藝時的過程記錄下來,並在後期將觀看過程與觀看的原視頻剪輯在同一畫面中的視頻短片。
事實上,「Reaction」並不是什麼新生玩意兒。一直以來,體育賽事解說中風趣幽默的評價、真情實感的吶喊,就是解說員對現場賽事的一種「Reaction」。而真正意義上的Reaction視頻則發跡於Youtube,其雛形是一類由父母記錄孩子日常反應的短視頻。
2013年,美劇《權力的遊戲(第三季)》第九集中跌宕起伏的劇情引發觀眾熱議,不少觀眾將自己或朋友觀看該集時的反應錄製下來併發布在Youtube上,Reaction視頻由此興起。
目前,Reaction視頻已由電視劇領域進軍音樂、綜藝、文化及宣傳片等諸多領域,甚至衍生出對生活Vlog的Reaction視頻,可謂無所不包。同時,在網路平台以外,不少觀察類綜藝節目衍生出的「觀察室」也與Reaction視頻有異曲同工之處。在《我家那閨女》綜藝節目中,李維嘉、大張偉及欣然三位「情感觀察員」陪同節目嘉賓親友團觀看明星嘉賓的生活視頻。「觀察室」中的交流互動不僅發揮了「講解員」的作用,還會按下節目暫停鍵,利用觀察嘉賓的觀點引入社會熱敏議題,拔高節目價值。
(圖片來源騰訊網頁截圖)
B站作為國內較早開始傳播Reaction視頻的平台,其視頻數量十分豐富。根據原視頻內容的性質,可以將Reaction視頻分為以下幾類:
不要XX類Reaction視頻:這一類Reaction視頻包括「不要嗑挑戰」「不要笑挑戰」「不要心動挑戰」,等等。視頻創作者與觀眾「打賭」或者「約定」,「不要」對視頻內容做出某些反應。部分視頻會在「挑戰」失敗後進行懲罰,為原視頻本身增添更多看點。
「不要笑挑戰」Reaction視頻(圖片來源B站截圖)
音樂類Reaction視頻:這一類Reaction視頻主要針對音樂、音樂MV、音樂現場等進行「Reaction」。其主體包括以誇獎讚美歌手為主的粉絲群體、從專業角度對歌曲等進行評析的專業人士,近年來還出現了專門對中國流行歌曲進行「Reaction」的外國網友。
影視類Reaction視頻:這一類Reaction視頻主要針對影視劇進行「Reaction」。該類視頻以分析劇情和吐槽為主,其主體除影視劇粉絲和外國網友外,還有以「直男」自稱的男生群體,如對《周生如故》進行「Reaction」的「五彩哥哥」。因為「直男」並不熟悉電視劇的套路,所以他們在Reaction視頻中對劇情進行分析或猜測時便會出現十分搞笑和滑稽的場面。原本互不交融的圈層,闖入獨樹一幟的「直男Reaction」,使得「Reaction」超越電視劇本身,受到更多青睞。
《周生如故》大結局Reaction視頻(圖片來源B站截圖)
綜藝類Reaction視頻:這一類Reaction視頻主要針對真人秀、觀察類等類型的綜藝節目進行「Reaction」。其主體除粉絲群體外,還有從專業角度對節目內容進行解讀的專業人士,如從醫學知識的角度對《心動的offer3》進行解讀的up主「大物是也」,以及從舞台效果的角度對《創造營》進行解讀的up主「電視這個圈兒」。
《心動的offer3》的Reaction視頻(圖片來源B站截圖)
宣傳片類Reaction視頻:這一類Reaction視頻主要針對國家宣傳片進行「Reaction」,且其主體主要為外國網友。如「MOCA初體驗」發布的外國網友觀看《盛世中華》短片的Reaction視頻,截止2022年1月7日,其累計播放量已達146.9萬。
中國宣傳片的Reaction視頻(圖片來源B站截圖)
二、我們為什麼偏愛Reaction視頻?
1. 價值層面——專業性知識的獲得
Reaction視頻以創作者為意見領袖,傳播特有的信息。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分為「單一型」和「綜合型」,在現代都市社會中,意見領袖通常以單一型為主,即一個人只要在某個特定領域很精通或在周圍人中享有一定聲望,那麼他們在這個領域便可扮演意見領袖的角色。[1]在Reaction視頻的創作主體中,就存在著這樣的「單一型」意見領袖。他們憑藉自己的職業特長、專業知識以及實踐經驗,在「Reaction」中輸出較為專業的觀點和評論。
相比傳統的科普類視頻,這類Reaction視頻能使觀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獲得專業性知識。如B站UP主「大物是也」邀請了四位醫生朋友(其中三位是北大醫學博士)共同觀看綜藝節目《令人心動的offer3》並對其做出「Reaction」。該系列Reaction視頻中,加入了專業醫學知識和職場經驗的補充分享——「這種Reaction對我這種剛接觸了臨床一段時間的小白太友好了,既能吐槽到一些自己觀察到的想吐槽的,還能收穫一些臨床思維的知識,(使我)轉下一個科室前的準備能更有效率一點。」
2. 創作層面——原視頻意義的再解讀
亨利•詹金斯認為,活躍於現代各大媒體中的粉絲群體是文本的「盜獵者」,他們不僅以自己的方式對文本進行重新解讀,並可以通過掠奪文本來進行再次創作,從而按照自己的理解賦予文本新的意義。[2]Reaction視頻便可看作是文本盜獵的一種形式。
在粉絲狂歡下的Reaction視頻中,視頻創作者通過分享自己的猜測、想象及期望,對CP的互動行為進行解讀,從而賦予了CP行為以新的含義,甚至對CP雙方的關係進行了重構。如在有關時代少年團CP的Reaction視頻中,視頻創作者直呼:「他幫他擤鼻涕欸!好像婚後!」
視頻創作者在文本盜獵過程中以自己的理解對原視頻內容進行自由詮釋,有時還會關注到觀眾並未注意的細節,這便使觀看的粉絲產生了「原來還可以這樣嗑」的快感。「原來還可以這樣嗑」便體現了Reaction視頻對原文本的重新解讀以及在新意義建構基礎上的再次創作。
3. 情感層面——社會認同與准社會關係
觀看Reaction視頻是觀眾尋求社會認同的外在體現。社會認同理論認為,個體通過社會分類對自己的群體產生認同,併產生內群體偏好與外群體偏見。[3]人們總是爭取積極的社會認同,而這種積極的社會認同是通過內群體和相關外群體的比較中獲得的。[4]
基於此,對於已看過原視頻的觀眾來說,他們之所以還會點開Reaction視頻,是因為在其點開這些視頻之前會持有一種對視頻創作者態度和觀點的期待。通過比較視頻創作者的「Reaction」和自己的「Reaction」是否一致,觀眾可以由此尋找社會圈層及社會認同。倘若視頻創作者與自己對原視頻所持態度與觀點一致,觀眾便會認為自己與視頻創作者屬於同一圈層並由此產生社會認同。
不僅如此,視頻上的彈幕區也成為了一個「互動區」。倘若彈幕中有其他觀眾也認同視頻創作者的觀點,觀眾會通過「刷屏」「扣1」等方式強化對這一圈層的社會認同,並在此基礎上產生較為強烈的歸屬感。
另外,觀看Reaction視頻還能使觀眾產生虛擬的陪伴感,從而在視頻創作者與觀眾間建立起准社會關係,即受眾對媒介人物所產生的一種情感依戀,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種想象的人際關係。[5]
由於Reaction視頻可以在時空的維度上為觀眾營造出自己與視頻創作者「共同觀看」的體驗感,因此觀眾便會產生一種被朋友陪伴的感覺。由此,觀眾便會對視頻創作者的虛擬陪伴產生一種單向度的情感依戀,從而建立起二者間的准社會關係。如在有關電視劇《周生如故》的Reaction視頻中,有用戶在彈幕中安慰視頻中做出「Reaction」的人:「別哭了妹妹,我們還有第二部《一生一世》。」
《周生如故》Reaction視頻(圖片來源B站截圖)
4. 欲求層面——審視心理的滿足
儘管部分Reaction視頻可以為觀眾提供有趣的專業性知識,但專業性知識有時也使Reaction視頻成為了一種凝視的渠道或途徑。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在《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一書中提到,病人在進入精神病醫院后無法與醫生溝通,而醫生則以專業的醫學知識來觀察、治療病人。福柯認為,這種以治療為名義的單向度的凝視中蘊含著醫生的權力——醫生通過凝視來獲取對疾病的認知,而病人則被暴露於知識支配的凝視中。[6]
在醫學女博士up主「nagi真的很文靜」發布的《令人心動的offer3》的Reaction視頻中,當節目中的實習醫生產生錯誤的行為後,up主用教導式的語氣評價了實習醫生的行為:「就是說王蕊女士,你來參加節目之前要不要先看一下(用藥指南),因為普外科急診的話,有那麼幾個病,就是腸梗阻胰腺炎、膽囊炎等。這個就像眼科看結膜炎一樣,你就是要知道、至少要知道,這個抗生素需要吃幾天!」並用放大表情與添加特效等方式來表達對實習醫生的吐槽。
而這種帶有吐槽性質的評價,事實上是在用其專業知識來凝視節目中的人物。但參加節目的嘉賓卻沒有為自己的行為作出解釋的權利。屏幕前的觀眾通過視頻創作者的「Reaction」,也對節目人物進行了帶有審視與批判性質的凝視,如在上述提到的視頻的彈幕中,有網友表示:「救命,我要是病人我跑了!」「她真的就好好努力吧!」「怎麼就聊起來了呢?感覺都不像問診了……」因此,Reaction視頻也成為了觀眾凝視媒介人物的一種渠道或途徑,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對媒介人物居高臨下的審視心理。
《心動的offer3》Reaction視頻(圖片來源B站截圖)
三、Reaction視頻背後的思想暗流
首先,一味地在Reaction視頻中尋找認同感可能會加強證實性偏差所帶來的不良影響。證實性偏差(confirmation bias)是指個體在判斷自己的信念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決策時,會有意或無意地尋找與已有信念一致的信息和解釋, 忽視可能與之不一致的信息和解釋的一種傾向。[7]如果視頻創作者與自己的態度、觀點一致,觀眾會點擊視頻並更有耐心看完整個視頻。但倘若視頻創作者持有的觀點或態度與自己的相左,那麼觀眾可能會避免點擊視頻或減少視頻觀看時間。因此,視頻創作者為追逐更高的視頻點擊量,更傾向於迎合受眾思維。久而久之,或將導致「Reaction」觀點的單一化和內容的同質化。
其次,Reaction視頻中UP主表現出的「意見」佔據天然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縮小其它聲音,形成「沉默的螺旋」。根據視頻推送機制,往往點擊視頻的是UP主原有的粉絲,以及視頻包含的是目前的流行話題。因而數量龐大的彈幕和評論中容易形成相同的意見。而不同的意見微乎其微,甚至有用戶可能會因發表不同意見而遭到他人的言語攻擊。因此,為避免自己在網路環境中陷於孤立狀態,持有不同意見的人會更傾向於保持沉默。
最後,Reaction視頻視頻是網路群體的一種集體狂歡形式,在某種程度上會導致「群體極化」現象的產生。在群體討論之前,群體對於某個議題有一個初始的態度傾向,而在群體討論之後,群體的決策可能會朝這個初始方向偏移得更遠」。[8]Reaction視頻的創作者與觀眾在彈幕和評論區的准社會交往實際上發揮了群體討論的作用。在這種討論以後,觀眾對原視頻的態度會更加堅定,並可能會向絕對化的方向發展。如在嗑CP的Reaction視頻中,經UP主與觀眾一起「真情實感」地觀看原視頻后,觀眾會更加堅信他們所喜歡的CP之間的感情,有用戶評價這類視頻是「越看越出不了坑系列」。
目前,國內的Reaction視頻尚處於發展階段,其原視頻版權、「Reaction」中觀點的專業性以及「Reaction」的真實性一直以來都是頗具爭議的話題。同時,Reaction視頻內容的商業模式也尚未成熟,目前多數視頻創作者僅能從廣告合作及平台流量分成兩種渠道獲得收益。在網路環境日益複雜化的今天,我們還需擦亮眼睛,警惕過度渲染及誇張表現的Reaction視頻,以此避免其帶來不良的Reaction。
參考文獻:
-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 亨利·詹金斯.文本盜獵者: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M].鄭熙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 Brown R.Social Identity Theory:past achievements,current problems and future challenges[J].Eurpean Journal Social Psychology,2000,30:745-778.
- 張瑩瑞,佐斌.社會認同理論及其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6,(03):475-480.
- 陰軍莉,陳東霞.受眾與媒介人物准社會關係的研究進展——我國受眾心理研究新視閾[J].新聞界,2011(08):26-28+47.
- 米歇爾·福柯.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M].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三聯書店,2012.
- 吳修良,徐富明,王偉,馬向陽,匡海敏.判斷與決策中的證實性偏差[J].心理科學進展,2012,20(07):1080-1088.
- 蔣忠波.「群體極化」之考辨[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26(03):7-27+127.
作者:張媛媛;公眾號:羊村傳播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7MzGxVo_QPrEzrS_brX1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