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關於SaaS,很多互聯網人已經習以為常了。客戶可以根據工作實際需求,通過互聯網向SaaS廠商定購所需的應用軟體服務。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對SaaS不夠了解。本文將從五個方面,圍繞SaaS展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01 為什麼要重新認識SaaS
怎樣的SaaS才是成品?一個合格可銷售的SaaS產品,應該做成什麼樣?
SaaS不好賣的原因很多,我想揭示的核心問題是:由於SaaS銷售者認為的價值受益者不對,呈現的業務價值是殘缺的和沒有量化的(這一段翻譯過來大意是:你的SaaS對誰有用?有什麼用?有多大用?),這些才是SaaS不好賣的根本原因。
現在我們需要把SaaS銷售問題和產品問題結合起來考慮,也就是從產品的外部表現回歸到產品內部;從深層次理解SaaS產品的產品觀、價值對象、價值主張和價值量化這幾個問題。
因為按照SaaS的既有認知,這些問題基本無解,所以有必要重新認識SaaS。
現在ToB和SaaS的範圍太廣了,即使在一個專業群里,聊不到一刻鐘也就散了,因為大家所說的ToB都沒有什麼交集。
所以,在討論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必須首先界定和對齊這裡所指SaaS的範圍,也就是找到一個能夠共同理解的SaaS模型,以確保大家所說的SaaS是同一個SaaS。
02 SaaS的劃分
對於SaaS有好多種分類方法:有按照工具型和交易型分的,有按照水平和垂直分的,還有按業務領域分的。
這些分法各有上下文關聯或分類前提。以我們討論的前提,這些分類因為有交叉關係,所以都不能用。我們用SaaS產品的業務複雜度來劃分,如圖所示。
這個分法純粹是為了界定的目的,並不需要精確和量化就能判別。
圖中左側低複雜度區域的SaaS,雖然它們也是為企業所用,但本身不帶業務;它們並不適合歸類到真正意義上的ToB產品,而更偏向於個人使用的ToC工具。
所以有人據此得出結論,所有ToB最後都是ToC的。實際上,這個說法只對低複雜度的SaaS適用。
低複雜度區間內的SaaS大部分屬工具型,它們通常客單價比較低,甚至是免費。同時因為總有同類免費SaaS的干擾,所以這種SaaS雖簡單但並不好變現。
但這類SaaS因為其業務門檻不高,所以經常成為SaaS的技術創業者或互聯網大公司進入ToB的入口。
再看右側的最高複雜度的SaaS,這個複雜度區間的SaaS與其說是產品,不如說是用SaaS做的項目;通常還會有二開和本地化部署需求。
因為這種項目沒辦法複製,會限制SaaS的規模化和增長;所以,它們也不是SaaS公司的菜。
剩下的中間一段,就是我們要討論的SaaS目標產品模型。
之前講到的如銷售方法、客成模式、續費措施,也只是針對這個複雜度區間的SaaS產品模型才可能有效。
03 SaaS的業務特徵
不難觀察到,我們劃分出來的這類SaaS產品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它們都專註於某個具體的業務。
這一點在國內SaaS產品體現的還不十分明顯;如果研究美國SaaS產品圖譜,細分業務特徵表現的非常明顯。
「專註於具體業務」這件事非常重要,因為它是SaaS創業的基礎和前提。如果業務領域選錯了或者過於窄小,SaaS創業就不會有未來。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SaaS創業風險。
選擇SaaS的業務領域,其實就是選定一個利基市場。這裡利基的意思並不是窄小,而是專註的意思。
因為SaaS領域從來就沒有什麼護城河,而選擇一個利基市場創業的好處,就是不需要護城河。
美國SaaS公司在創業之初,在尋找利基市場這件事上,都是花了很大工夫。這在它們的創業經歷中都能看出。
而國內SaaS公司通常沒有或較少經歷這個過程,基本都是直接複製美國SaaS的「賽道」。這不能保證複製過來的賽道,在國內企業服務領域還是個利基市場,甚至可能找不到對應的市場。
SaaS創業沒有成功,絕大多數都是由於沒有選對業務或利基市場。
04 SaaS的產品特徵
在前面文章中有說到:SaaS產品應該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功能的維度,另一個是業務績效的維度。
功能維度和績效維度通過解決方案相關聯,如圖所示。
需求角度描述就是:企業客戶除了有業務功能的需求外,更有對績效方面的需求。基於這兩個需求維度做出的解決方案,才真實反映客戶要用SaaS的真實意圖。
下面用餐飲SaaS的例子(注意只是一個示意,不保證正確和完整),說明餐飲SaaS的功能維度、績效維度和解決方案的具體含義。
因為SaaS產品的功能維度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國內SaaS基本上都是單一功能維度,因此大部分SaaS產品看起來都差不多。
掌握SaaS的兩個維度,對於銷售成功至關重要。銷售員要麼只講產品功能,有時也會提及價值,只是未經量化的價值聽起來比較空,因為缺少了績效維度的支持。
實際情況是,對於公司管理層或業務領導,他們壓根就不關心業務是如何操作的;他們只關注SaaS能否幫助其提升績效;以前常說的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從績效層面理解也是合乎情理的。
05 ToB的產品觀
一些外圍產品經理和投資人,張口閉口都是C端、B端的;言外之意,C端都做成了,B端怎麼就這麼沒長進?
也許他們的眼界,只限於那些低複雜度的SaaS產品,認為那就是SaaS的全部。因為那些ToB產品的確與ToC非常相像,稱為B端也沒毛病。
實際上,對於真正的ToB,根本就沒有「端」的概念。這並非只是一個概念之爭,而是一個SaaS產品觀的問題。
ToC之所以有端的概念,是說只要有一個產品,就有消費者,也就是用戶。產品與用戶之間的關係,是消費與被消費的鬆散關係。
而對於一個ToB的SaaS服務,與ToC特別不同的是,SaaS與組織之間的關係,並非是提供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鬆散關係;而是說,SaaS本身就是企業架構中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具體說,SaaS是組織的信息資本。
所以,ToB沒有端的概念,因為SaaS作為企業信息資產與組織原本就是一個整體。其內部只有調用關係,而沒有明確的用戶。
我們為什麼非要把「B端」和「無端」掰扯清楚?因為兩種不同的產品觀,代表完全不同的產品、銷售和服務的策略。
以傳統的產品觀看,把SaaS當作一個向B端銷售的產品;SaaS的賣點只能是功能維度上的內容,再加上一些口述價值。
只是因為買方是企業,所以才說自己是做ToB的;其實就整個過程而言,這種ToB跟ToC的區別不大,只是ToB這條路走得更加艱難,產品更難賣。
以對SaaS的重新認知和ToB的產品觀來看,SaaS銷售者並不需要向任何端賣東西,因為他們不是銷售,而是企業業務績效改進的顧問或教練。他們知道企業購買SaaS服務,並不是為了提升員工的體驗,而是藉助SaaS執行和改進組織的業務績效。
因為績效的改善結果必須是可衡量的,此時的SaaS賣點就不是功能維度,而是績效維度在起作用。SaaS的交付只是在組織內部設置了一個幫助績效改進的工具。
同樣,客成人員的職責也不是催收續費,而是幫助和引導客戶實現、驗證和量化業務績效。
無論採取什麼策略,最後的績效評價這關都是繞不過去的。用前面那個餐飲SaaS的例子,如果不能提升到客率、上座率,也不能提升坪效和人效,客戶為什麼要買這麼一個SaaS?
所以說,任何企業都不會為無效果的服務買單。
最後總結,理解ToB的產品觀和重新認識SaaS;對於SaaS的業務、銷售和服務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戴珂;公眾號:To BeSaaS,從生意的角度理解SaaS。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HWNkeLworjZsLI87jPKKX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