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下的生存:成為Top1%的人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關於設計師如何才能「減少」人工智慧對自身的影響,我想這其中需要有個前提,那就是你需要達到相關行業Top1%的排名,這樣你的工作才會具備創造的經濟附加值,而不是低廉的可以被人工智慧替代的勞動力價值。

最近我與大家討論了一個關於人工智慧對產品設計的影響話題,從他們的對話中,我感到了他們內心有一股深深的焦慮,這種焦慮不僅存在於產品設計師這個垂直行業,事實上整個人類社會對人工智慧的看法都帶有巨大分歧,是任其發展還是有意防備?是利用還是反被淘汰?社會的分工會如何變化?機器人已經比人更有用、成本更低了,人該怎麼辦?或者確切的說,產品設計師這個職業會不會被替代掉?或者乾脆不存在?

每個人都希望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很遺憾,本文僅僅是一個探討,事實上也沒有人可以明確的回答未來究竟會如何,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未曾到來的預測。歡迎你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

人工智慧科技已經達到什麼地步

當一些人把人工智慧看做是一種效率工具的升級版時,可以預見,他們並沒有理解人工智慧與傳統效率工具存在的本質區別。我們可以從《聖經》故事裡,來通俗的了解「智能」是個什麼概念?當上帝創造出亞當后,亞當做了一件事,他給地球上所有的活物起了屬於它們自己的名字,在亞當正式命名之前,地球上所有的活物都沒有名字,甚至沒有名字的概念,這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唯人類所獨有,這個過程和能力就是人類的「智能」體現。

今天的人用程序教會計算機各種知識,並不是讓計算機重複人類已經交給它的內容,而是要讓計算機通過已學習到的運算,具備二次創造的能力,從「無」到「有」,就好像老師教學生每個字的意義和用法,然後終有一天要讓學生能自己寫出一篇驚世駭俗的文章。所以,人工智慧意味著機器開始具備創造之能,而設計的本質就是創造。

以目前的科技新聞來看,機器代替人類作曲,代替人類做設計,代替人類做編輯等等等等……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一開始會從智能化工具模板做起(事實上現在已經開始大量使用智能設計模板,比如電商廣告的智能化生成),icon無需設計,採用批量下載;界面也無需設計,基本表格和表格在基本變化之後的形式可以直接調用;由於市場對設計形式的接受度是有定值的(也就是說,根據用戶行為的大數據,最適合市場接受度的設計形式不是無限而是有限,總歸就那麼幾種形式美法則),所以這些工作對人工智慧而言可謂輕而易舉,設計師不可能有豁免權,只能正視這個對手。

成為行業中的Top1%

我想有人會問,如果一個產品設計師水平越來越高,是否可以避免人工智慧的衝擊?其實說「避免」未免太過於自大了,準確的說,只能「減少」而無法「避免」。

如今的科技新聞報道關於人工智慧的內容,結尾大多抱以「人工智慧要為社會服務,終會被人類利用」的俯視立場,不客氣的說,這種態度難免有些高傲。以今天人類的科技,我們況且不能預測一個病毒的進化曲線,誰能知道下一次病毒的進化結構會是什麼樣子?達爾文的「物競天擇」理論中,「物競」是一種隨機的、不受人類意志控制的行為,人工智慧這樣本身帶有創造屬性的科技進化又怎麼能保證最終一定就是人類的奴僕?既然已經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我想還是平視比較好,想著去「避免」甚至「完全利用」只怕是人類一廂情願的想法。

關於設計師如何才能「減少」人工智慧對自身的影響,我想這其中需要有個前提,那就是你需要達到相關行業Top1%的排名,這樣你的工作才會具備創造的經濟附加值,而不是低廉的可以被人工智慧替代的勞動力價值。

Top1%的數據怎麼來的

在美國有一種與自由搏擊相關的職業聯賽,在打聯賽排名的時候,每個選手都會有他相關的職業數據,贏了多少場,輸了多少場,每場出拳多少次,KO對手多少次,等等等等……最終會有一個通過各種數據計算后的名次排行榜,這樣每個選手都會了解自己的實力究竟如何,以及在整個行業中是什麼位置。

事實上設計行業也有相關的數據排名,只是大多數設計師並不了解這其中的規則,我可以舉個簡單的例子,每年在全球各個有影響力的設計大獎中,提交項目和最終得獎項目之間有一個平均的數值比。(當然,普通人只會知道獲獎者,而不會知道背後的數據。)

假如:提交項目有24000個,那麼最終獲獎可能在1200個左右,佔到整個項目提交比的5%。這其中銀獎會佔到3%(必須在5%的獲獎者中選),金獎或白金獎佔到1%(也必須在5%的獲獎者中選)。也就是最終會有240個項目作為1%的頂尖勝利者。

所以我們在各個國際大賽上所看到的優秀設計作品展,無論你是否喜歡他們。本質上,他們最起碼都是設計行業Top5%到Top1%排名的人,這種數據在不同的競賽平台上基本會保持一致,能夠展露頭角或被推介的設計師,一定在某些數據上達到了整個平台基數上的Top1%。之所以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似乎從來沒有享受過互聯網共享資源的優化配置,則是因為對於共享資源方而言,它所面對的基數之龐大,遠遠不是單個設計師所能比擬的,資本後宮的概念就是如此。所以成為行業內的Top5%到Top1%才能成為資源青睞的前提。至於說剩下的95%,我們並不會知道他們是誰……不可避免的,這些人一定會面臨人工智慧更多的衝擊,甚至被替代。

將勞動力價值轉化為創造價值

當你知道了1%的數據后,就會明白,人做設計只能與人工智慧競爭創造力價值,而不是勞動力價值,競爭勞動力必敗無疑,機器並不會感到累,並且永遠精力充沛。而那些Top5%到Top1%的設計師,恰恰是創造力價值的體現,他們不是工作時間最長的人,也不是起早貪類勤勞不懈的人,他們只是緊緊抓住了創造力價值的人,可即便如此,人工智慧在未來依然會分走一杯羹,他們並不是安全的,只是有多了一點抵禦力罷了。

如何區別你現在的工作是勞動還是創造?

你可以嘗試這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 你在工作時有足夠長的設計構思時間嗎?
  2. 你的設計作品是質量高還是數量多?
  3. 你覺得軟體版本在更新之後,自己的工作是變簡單方便了,可設計效果沒變,還是同樣的方法但設計效果更好了?
  4. 你在工作中的是重複操作多?還是使用新方法的時候多?
  5. 你在設計過程中有足夠的話語權嗎?
  6. 你用來刻意練習的時間與工作時間的佔比是多少?
  7. 你會花多少時間關注全球性的設計平台和獎項?
  8. 隨著設計經驗的增加,你覺得設計工作越來越簡單還是設計變得越來越難?
  9. 除了工作賺錢這一個目的外,你還會因為其他目的做設計嗎?
  10. 你所設計出來的產品給你帶來過附加值嗎?無論是經濟的還是非經濟的?

這些問題是為了讓設計師思考自己的每天的工作,如果僅僅是將自己看作是勞動力的體現,那麼很遺憾,不僅是設計這個行業,很快「無人」的概念會充斥著整個勞動者行業。工具從來就沒有真的解放過勞動力,它只是淘汰舊價值,然後更新出新的價值形式,而在人工智慧科技面前,新的價值形式的基礎就是創造力。

套用狄更斯名著的一句話:

「未來是設計師的時代,未來也是設計師的墳墓。」

願各路同人共勉~

#專欄作家#

王沛(公眾號:翕和設計),獨立設計師、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善於深度挖掘用戶需求,在人機交互,圖形識別設計領域有著豐富的從業經驗。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6人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