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付費,一點都不好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物以稀為貴,內容付費是在免費內容泛濫下的結果。

在信息無限,精力有限的年代,如何快速獲取有價值信息成為了新的痛點。

  • 16年5月得到推出付費專欄,李笑來的《通往財富之路》超過12W人訂閱,199元的價格。
  • 16年12月3日,喜馬拉雅FM在與馬東、吳曉波、樂嘉等名人明星合作的內容產品基礎上,發起了首屆「123知識狂歡節「。當天最終銷售額突破5000萬元。
  • 17年3月8日,羅振宇宣布《羅輯思維》周播視頻停更,退出其他音頻平台,只在羅輯思維旗下的知識服務應用「得到」App獨家更新。
  • 36氪推出「開氪」收費專欄,豆瓣付費欄目的上線,微信推出付費閱讀的風聲,將內容付費逐步推向風口。

一時間內容付費產品百出,引來一大波自媒體人的狂嗨。

但不得不說,內容付費模式的興起,或許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一、撬動付費的內容有限

適合做內容付費的有兩類人,明星和知識大牛。

先說明星,王思聰在分答回答32 個問題「躺賺」23. 8 萬元的故事,眾人皆知,其背後的原因就在於我們對明星生活的獵奇心理。

通俗點來說,則為「粉絲經濟」,用戶願意花1000多塊錢去聽一場明星的演唱會,同樣會願意花1000多塊錢去第一時間捕獲,明星的最新動態。

再說知識大牛,據企鵝智酷的數據報告顯示,74.2%的人為內容付費的原因是想「獲得有針對性的專業知識/見解」,50.8%的人為內容付費的原因是想「節省時間和成本」。

從李翔的商業內參,馬東的好好說話內容的熱賣,不難看出,願意為這些內容付費的主力仍是高學識、高追求的精英分子。

套用老羅的一句話,付費和免費最大不同是:付費的那一刻,你覺得自己是更好的自己

那麼像嚴肅八卦,毒舌電影這樣的泛娛樂內容,可能就不適合做付費閱讀。

二、持續應對用戶的「心理閾值」

免費是順著慾望走,是流量的邏輯,所以用戶會跟著大胸妹和標題黨往裡走,但是我不欣賞這樣的我自己。

付費內容對應的是用戶的「心理閾值」,正如上文提到的,用戶希望用合理價格買來的用來提高效率的產品和服務,對付費內容的心理預期非常高。

因此,付費產品需要做到用戶一旦看到你這個產品,就想到我是一個更好的自我,是一種「產生人格躍遷」,即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

付費用戶會缺乏耐心。如果在一個足夠長的時間內,沒法做到高強度刺激性的洗腦並圈佔他們的心智,他們停止續費的可能性會非常大。

就像商家買了淘寶的推廣通之後,發現流量一直沒有有效提升,絕大可能就會取消繼續付費。

據報告顯示,在有過知識付費行為的消費者中,49.7%的人表示一般,12.3%直接回答不滿意,表示對於付費得到的內容,自己本可以找到免費的途徑來獲取。

免費內容,4、5篇文章中有一篇爆款即可,付費內容,則可能1、2篇文章就要有命中用戶痛點的文章。

三、易被用戶綁架

微信打賞類似於線下餐館的服務費經濟,我們願意為單次超出我們預期,給我們帶來有幫助的服務額外付點小費。

內容付費則更像是我們預定了一家五星級酒店,我們會為我們所感受到的服務體驗,嚴格要求,主動申領服務。

為什麼咪蒙的文章那麼多人看,那麼多人願意打賞?因為他的文章經常能說出我們想說的話,引發了極大的共鳴,然後我們賞他五塊錢,但我們並沒有得到什麼,我們並沒有學到新的知識或技能。

內容付費,我們需要學會或得到一個觀點,不需要產生共鳴,而是需要產生思考。因此,事實上內容付費,作者很容易會被讀者或者用戶綁架。

作者有可能被要求談一談最近某個熱點的看法,被批評最近的內容水分增加,給作者帶來非常大的心理壓力,去擔心自己是否會過氣。

畢竟內容付費了,讀者與作者之間就不再是單純的欣賞關係,而是一樁現實的買賣,如何有效的滿足用戶需求,就成了眼前的頭等大事。

四、總結

當互聯網進入對固定流量進行二次挖掘的下半場,免費,這個互聯網世界與生俱來的不二法則逐漸失效。

根據艾瑞諮詢發布的《2016年中國網路新媒體用戶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有33.8%的新媒體用戶已經產生過對新媒體內容的付費行為,50.6%的新媒體用戶不願意也不打算為新媒體內容付費,而在2014年的調研數據中,有69.7%的用戶不願意為新媒體付費。

由此可見,未來內容付費是大勢所趨。但內容付費不同於出行和外賣行業「高頻+剛需」的應用場景,知識交易的頻率相對低且個性化程度非常高。

基於認知盈餘分享的供給需求,到用戶對專業化和垂直化等優質內容的認知渴求,可以為有一技之長的個體提供閑置時間和知識技能的分享平台。

但對於絕大多數內容服務者,如果背後沒有大平台與優質資源的驅動,也沒有個人品牌的背書,沒有完成粉絲的原始積累,無法持續輸出穩定的優質內容,要打造封閉的內容付費並不現實。

更重要的是,隨著內容的豐腴甚至過剩,頭部的付費內容作者,更會掠奪走一大批優質用戶的注意力和時間焦點,這對於尾部80%甚至90%的內容服務者來說,可一點都不好玩。

#專欄作家#

Link,微信公眾號:aboutlink,一隻新美大產品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簡書籤約作者。專註分享優質書籍,職場與生活,IT業態觀察,更分享產品汪從0到1折騰產品的經驗與方法。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3人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