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的全面滲透,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感覺上(實際上也是看到的)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難以捉摸了,有時候我們感覺特需要大數據告訴我們「現在的用戶都在想些什麼!都在玩些什麼?」
這個問題也就牽扯到了「用戶分析」。說到用戶分析,你得先告訴我,你的用戶是誰?你會告訴我:他們是學生,是白領,是屌絲女神……但是以前的學生不上網,屌絲也沒手機呀……或許下面的分析可以幫到你。
我們以學生為例,看看學生在工業時代和互聯網時代的不同(這裡指成熟的時代)。那麼學生有兩種形態,上課和下課。關於上課學生會幹什麼——查課表、查資料、聊天、傳紙條、睡覺、最後還有聽課背書學知識;下課呢——玩遊戲、聊天、交盆友談戀愛、吃東西、購物(全人類行為)……
那麼你一定也發現了,我並沒有區分這些行為或現象屬於哪個時代對吧,(其實你也知道)因為無論哪個時代,這些行為也沒有發生變化,有人說玩手機,別混淆——手機只是更好的實現這些行為的硬體載體(對於下一個時代來說,說不定只是個過度產物)。再舉個大家都熟悉的app:超級課程表,它的基本功能是:查課表、傳紙條…說到這裡,你是否認識到手機&互聯網帶來的只是新的承載工具,需求是沒有變化的。
那麼還需要繼續討論。再來說一個普遍現象,這裡需要兩張照片(工業時代的公車情景以及現在的情景)
(抱歉,網上沒有前者圖片)
大家都會發現,以前在公交地鐵上大家都在看書、睡覺、聽音樂、發獃……現在都在玩手機(相信大部分人都拍過這一現象,而你認可並接受這一現象,笑一笑不置可否)。如果你理解上面說的「手機只是承載需求的硬體」,那麼這一行為的更新就很好理解了。大家需求根本沒變化,改變的只是載體而已嘛。
現象說的差不多了,一通則百通,其它的大同小異。所以,如果你理解了人在不同環境的需求便不至於在切換時代的時候感到困惑。不過話說回來,不論你是做產品、運營、或是品牌,如果你不關心用戶定位和需求(用戶角度的需求),這樣我寫的文字也會很無奈。
我們繼續往下。正如以上表達的:時代的變化並不能引起需求的變化,變化的只是表現形式,那麼如果你需要對用戶定位,研究他們的需求,僅僅憑看到的行為,而不是深入了解,那麼最後被騙的絕對是你。比如,街上有兩個女人都背著CC,他們是否都是奢侈品的目標對象?同宿舍的兄弟,是否便是李寧(類)的常客? 其實不用多說,每個人心裡都有答案(具體現象不深談)。
對於用戶需求的研究,在微信這一產品誕生后,其產品經理張小龍提出了他成功的關鍵,他說「這是超越用戶需求的產品」,當時大多互聯網精英驚嘆:牛逼!
那麼我們結合上面的觀點——用戶需求並不變化來對比的話,發現微信和理論有衝突。讀者先不需要糾結,其實是沒有衝突的——張小龍所表達的超越用戶需求,只是他當時所認知的用戶需求。啊?用戶需求還有不同的認知嗎?答案是肯定的。
需求有很多種,如財富、溫飽、精神……當然也就會分層次。表面需求(行為)、心理需求(觸發動機)、意識需求、還有潛意識需求…… 如果這幾個詞不好理解,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分過幾次手,那麼也基本聽過一句話:對不起,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所有人都愕然:卧槽!當時在一起的時候你說這就是你想要的幸福!如果我告訴你:讓TA走吧,TA只是發現了能滿足自己更高層次需求的承載者罷了(有些直白了哈)。不過,相信這個道理你也能夠接受。這便是不同層次的需求。
而張小龍所表達的「超越需求」其實就是意識需求。不知道我的讀者有沒有人了解弗洛伊德,這位是堪稱最偉大的心理學家&精神病專家。他研究的便是——精神病人的行為、意識還有潛意識——行為和意識所表達的需求都有錯,只好研究人類最深層次的需求潛意識。無疑他是對的。
說到這裡,也基本到了結尾。我想將「需求」更換為「法則」(需求僅僅是法則中的一個環節)——社交法則、時代法則、社會法則、個人法則、自然法則(如有人掌握了行為法則,更高的還有需求法則)……還有很多個可以細化的法則。那麼成功的人無疑掌握了更高層次的法則,也有人說成功的人是站在上帝身邊的人,他們了解上帝定下的法則。你也發現了成功的人都曾研讀偉人的書籍,那是在尋求高層次的指引。如果你只讀心理學行為學書籍,你可以做軍師,想成就事業還需要參透更多的高級別法則。
尾聲:每個人都有他的法則,僅次於自然法則。我們帶著自己的法則在不同的法則中穿梭,有時會泥濘,有時會加速。但別忘了你的法則是什麼,勿忘自己。
本文為作者惠正偉投稿發布,轉載請註明來源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並附帶本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