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解析,中國網路媒體的未來有哪些看點?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13年11月20日,備受關注的2013騰訊網十周年暨媒體高峰論壇在北京嘉里中心成功召開,眾多資深媒體和互聯網界嘉賓出席論壇並對媒體前沿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嘉賓包括騰訊網路媒體事業群總裁劉勝義,哈佛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Bharat Anand,中國人民大學新媒體研究所所長彭蘭,創新工場創始人汪華, Business Insider科技主編Nicholas Carlson,Flipboard CTO Eric Feng,知乎創始人周源等。

中國人民大學新媒體研究所所長彭蘭在大會上做了主題為《中國網路媒體的未來》的報告分享,彭蘭在報告中前瞻性的提出了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這一核心觀點,互聯網的演進就是「連接」的演進。在Web1.0時代,連接構成「內容網路」,Web2.0時代,連接走向「關係網路」。

就此,筆者針對2013騰訊網十周年高峰論壇上彭蘭發布的《網路媒體的未來》做了如下的解讀和分析,供業界人士對中國網路媒體未來發展做一個客觀的參考。

個性化需求的時代

當前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泛濫越來越嚴重。而在如此眾多的信息當中,如何精準定位用戶的信息需求則是當下很難解決的問題。用戶往往被很多無用信息騷擾,到最後既傷害了用戶體驗,又傷害了品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強烈,如何去滿足用戶不同的需求和服務則越來越受到企業重視。類似於新聞客戶端這樣的產品,在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方面則比較典範。每個人對信息都會經過過濾和篩選,留下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進行深度閱讀。目前,移動新聞客戶端就順應這種個性化需求,提供消息推送和媒體訂閱方面的功能。媒體不再屬於一個媒體的天下,而是形成媒體聯盟,既增加了客戶體驗,又使得品牌優勢更加明顯。

個性化最大的特點就是以用戶為中心,不再偏執的一家獨大,而是開放合作的態勢去滿足用戶的需求。當下對用戶體驗的重視越來越高,如何最大程度去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則是一款產品成功的關鍵。比如騰訊新聞客戶端,實現了實時推送、媒體訂閱、視頻新聞以及離線閱讀燈功能,最大程度上滿足了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目前, 騰訊新聞客戶端在國內的裝機量名列前茅。

人人都是自媒體

自媒體的官方註解是指一個普通市民或機構組織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訪問網路,通過現代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聯,提供並分享他們的真實看法、自身新聞的一種途徑和即時傳播方式。

自媒體的出現是伴隨著科技與信息技術的進步。自媒體是信息高度發達和廣泛傳播的產物。信息和自媒體經歷了幾個發展的階段:粗放信息傳播(小眾媒體)——圈子信息(熟人媒體)——大眾信息(大眾媒體)——個性化信息(人人媒體)。

小眾媒體起源於BBS和博客之間。BBS比較出名的是四通利方,專門從事體育訊息方面的論壇,後來發展壯大成為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新浪網。博客則是博客中國和新浪博客,當時也出現了類似於徐靜蕾一類的早期自媒體人。

隨著科技與理念的不斷成熟,出現了QQ空間、人人網這樣的個人信息聚集的展示平台。將每個人的信息展示出來,讓關注的好友知道自己近期發生的新聞。個人信息不斷擴散,但是擴散僅在熟人圈子間。信息擴散的速度比較慢,信息的延續性不高。圈子之間的信息傳達也屬於自媒體種類的一種,但是這樣的信息受到圈子的局限性。

自媒體真正被提及是在微博流行之時。微博興起使得信息傳達的效率和廣度是以前的數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言論場地,並且言論如果足夠精彩,那麼其言論被擴散的廣度是無法預估的。並且,微博也作為一種營銷工具使得不同領域的人開始注重微博的影響力。微博逐漸成為了品牌展示和信息傳達的工具之一。大眾媒體自此有了實質性定義,人人都可以進行信息傳播。

自媒體的黃金時代在移動端。人們碎片化時間越來越明顯,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信息宣傳和展示。智能設備則是這部分碎片化時間的載體,智能設備擺脫了信息傳達的不實效性。目前最主要的移動端產品是微信,既有媒體屬性的公眾賬號,又有圈子屬性的朋友圈。當然,人人都是自媒體並不是僅限於移動端這樣的產品,而是以前所有信息產品的集合。

新興媒體繞過四大門戶 走垂直路線

通過中國網站數量的發展來看,中國網站發展步入了快節奏的發展進程。在1997年中國僅有1500餘家網站,經過17年的快速發展,2013年中國網站數量達到了近300萬家網站,從2008年開始爆髮式的增長。

隨著網站數量不斷增長,網路媒體網站也逐漸增多,但綜合型互聯網媒體網站已經被新浪、騰訊、網易與搜狐佔據了制高點,成為綜合型互聯網媒體的領導者。新興網路媒體想超越或追上其市場份額都很難。難道說網路媒體市場已經飽和了嗎?其實不是,網路媒體的潛力是無窮的,要想在網路媒體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必須走細分化路線。

比如說專註娛樂領域,網站報道以娛樂新聞為主體,針對廣大網民關注的熱點話題進行深度挖性報道,做到深度化與專業化都可以得到業內人士的認同。所以新聞類網站走垂直細分的路線和思路進行發展,在這個平媒沒落的時代,互聯網新聞將成為廣大網民了解新聞的重要渠道。

無處不在的終端

隨著谷歌、三星陸續發布智能眼鏡、智能手錶,智能手套、智能戒指,智能耳環的概念也呼之欲出,2013年更是被業界稱為可穿戴式智能設備興起的元年。可穿戴終端不僅更便於攜帶,也給照片、視頻拍攝等帶來了全新體驗,它們也將成為人體的重要感測器。儘管可穿戴式智能電子產業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在產品的形態、技術、實際價值方面尚未形成清晰的概念,但作為未來移動互聯網的進入口,已經成為IT界爭相入局的戰略要地。

隨著終端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自然物體將成為移動傳播的終端。回歸自然,將是移動終端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以往的終端網路只是為了內容網路提供硬體基礎,而今天的移動終端,以及未來的物聯網終端,它們本身將直接生產信息帶來網路媒體信息來源的進一步變化。也許未來鏡子、冰箱等都會成為人們獲得新聞的來源,也將呈現無處不終端的景象。同時,未來的屏幕,也不再僅僅是信息的顯示設備,也是用戶信息的手機設備。捕捉用戶特徵,以此為基礎完成個性化推送,這是未來終端的另一個意義。

當一切物體成為終端時,人對信息傳播的需求會發生深層變革,網路媒體的發展方向,也會由此改變。未來的網路媒體,需要建立起基於物聯網的信息收集系統,並使之與人的系統融合。

信息分享大爆炸

社會媒體時代改變了傳統意義中的信息傳播,現階段用戶個人產生內容的瀏量比例達到50.7%,也就是說博客、論壇、SNS、問答等應用瀏量超過新聞、搜索、電子商務等網站產生內容瀏量的總和。而信息的分享主要是通過社交化媒體平台,從Facebook的誕生到微信的興起,中間度過才短短的10個年頭,社會化媒體平台發展的速度也是越來越快,Facebook屬於社會化媒體平台的始祖,突破一億用戶耗時長達到了54個月,而帶有移動社會化媒體平台屬性的微信僅用了短短14個月就達到億級用戶的水平,可見社會化媒體平台的理念已經逐步被廣大網友接受並且認可。廣大網民接受並認可社交化媒體平台的同時,其也就成為每個內容的製造者與分享者。

社會化媒體平台雖然都有「社交」與「媒體」的雙重屬性,但是不同平台之間也都有著自己的特點。以微博和微信來舉例,微博因其有強大的媒體基因,所以微博平台更傾向於實時新聞性質的傳播與分享,微信因其繼承了騰訊的社交屬性,所以其平台傳播內容更偏向於朋友之間的互動與分享。不同的社會化媒體平台專註領域不同,給用戶帶來更多的選擇空間。社會化媒體平台中用戶分享的信息還是網路媒體新聞素材的重要來源,通過專業化的收集整理,可以成為專業媒體的資源,對專業媒體起到補充與豐富的作用。

移動互聯網兇猛來襲

從互聯網終端在全球的整體發展可以看出,平板電腦與手機未來將要逐步取代台式機成為互聯網的主要入口。而其兩大終端都是通將過移動互聯網進行訪問,使移動互聯網瀏量多年持續保持增長。

從中國手機網民規模可以看出,從2009年的23344萬人到2013年的46376萬人,在短短的4年時間內其人數增長了將近2倍,佔整體網民比例78.5%,移動互聯網普及化基本完成。在移動化的大潮中,傳統媒體、網路門戶以及其他新媒體公司等,都在大力發開移動端產品,移動端入口之爭的成敗,將決定未來誰可以成為互聯網的霸主。

傳統媒體與互聯網門戶網站將在移動新聞客戶端中延續或者重新打造各大媒體的風格體系。新媒體主要是發展社交化媒體平台,以微博、微信產品為主要代表,其中微信佔有中國手機上網用戶超過71%,成為移動終端中的核心入口之一。以「打飛機」為例,在微信平台成功上線后,短時間內因微信社交屬性成功激活用戶的互動性,使遊戲玩家輕鬆破億,並成為該時期的主流話題。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迅猛,逐步取代傳統互聯網成為互聯網的主導者。預計不久的將來,辦公生活全部移動互聯網化,從而使傳統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之分也將成為歷史。

來源:鈦媒體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