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人貨場的角度,分析了社交電商的貨品策略是怎麼樣的?
2019年5月3日雲集上市,成為中國社交電商第一股
2019年5月8日,貝店官方宣布完成8.6億元融資
從2019年年初開始,中國主流資本和媒體的視野又重新回到社交電商上。這兩家公司從本質上來說,都是有點微商屬性的電商平台。
電商的「貨」,是電商產品中最核心的部分,所有的「圍牆」都基於貨來搭建。本文將從「人」,「貨」,「場景」三個角度說說我對貨品層面的思考(算是對自己工作的一個復盤吧)。
人:信息差-貨品偏好
在社交電商中,有一句行話「得三四線用戶得天下」_一線城市負責創造互聯網形態,三四線城鎮才是主流消費市場。三四線城市近10億的用戶需求長期被忽略。
以店主為核心的口碑分享型電商在三四線城市招攬眾多消費者,開闢新市場。簡單的人際關係,強粘性的信任度讓社交電商撕開行業的口子。
社交電商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電商的兩大頑疾:獲客成本高,轉化率低。通過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帶動社交吸流量。平台處於被動,消費者處於主動。
但無論是分銷型還是內容型的社交電商,或多或少都帶有傳統的微商屬性,藉助於微信平台,短視頻等社交網路一炮而紅,譬如2017年的小豬佩奇,「佩奇手錶到手,一起做社會人。」
中國的第一波微商是面膜起家,在微信的裝機量紅利期,利用微信自身的體系,加上信任背書,裹挾了大量之前直銷、傳銷沒有覆蓋過的用戶進入——「面膜微商」誕生了!2013年,明星張庭創辦自己的微商品牌TST,主要是面膜以及周邊產品。
至於微商為什麼選擇面膜?
當移動端直銷(傳銷)興起時,為了讓下一級代理產生動力,必須大量囤貨。片狀面膜高溢價,消耗快,頻次高,同時中國女性正處於對大牌產品和開架化妝品的認知期,稍加排版的包裝設計容易混淆當時女性對於產品價值的判斷。
(有數據顯示在2013年-2016年期間,中國有近300萬女性微商家裡囤了2年以上的消化不了的面膜產品。)
這也很好地說明社交電商發力三四線城市的原因:
與一二線城市相比,三四線城市環境相對閉塞,對外界存在一定的信息差。微信下沉,容易被一些新奇的東西吸引,但消費能力不強,一個親民的價格就能打消剁手的顧慮。
微商模式剛誕生的時候,土雞蛋哥、蔬菜姐這樣的農業小玩家因為新奇特最先進入人們的視野。
貨:爆款的打造
2018-2019年是新銳消費品牌的元年,抖音,快手,小紅書的紅利帶紅了一群網紅品牌。在社交電商平台,我們可以感受不到屬於「寒冬」的熱度。
- 泡泡麵膜在抖音等平台月銷100w件
- 66元鍾薛高,只有8個sku,通過電商助力100w支
- AKOKO曲奇在朋友圈佛系賣出日銷5000盒
1. 爆品屬性
看這些網紅品牌,大致歸為這幾個詞兒——微商屬性,高溢價,傳播性。
高溢價是相對於商品本身的成本而言。
據市場研究公司HIS分析,蘋果iPhone6智能手機的部件和勞工成本在200~247美元之間,而iPhone6的裸機售價則為649~849美元,毛利率高達225%(如果上述成本真實的話)。
但市面上仍然有很多人,對iPhone的產品趨之若鶩,他們認為iPhone手機的操作體驗是超級好的,這其實就是iPhone的「隱性成本」。
用戶看到的銷售價應考慮「顧客認知價值,競爭者價格,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四方面的因素。
傳播性是相對貨品的社交屬性而言。人不是一座孤島,《瘋傳》里有個詞兒「社交貨幣」,當用戶購買這個產品,能夠找到情感上的共鳴,通俗點來說,「哎?你也買了呀?我也買了呢”。
2. 渠道差異化投放
珀萊雅在很多人的眼裡屬於傳統品牌,卻因為對泡泡麵膜渠道的差異化挖掘,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中。泡泡麵膜在今年的618啟動,通過多渠道的測試,最終在抖音引爆。
不同渠道之間的數據差異還是蠻明顯的,我大致總結了下目前幾個比較火的平台帶貨特徵屬性。前期投放的時候,可考慮多渠道試點,看到一定趨勢時,有側重點地去爆發。
3. 跨界思維的融合
很多時候,打敗我們的不是同行,可能使意想不到的跨界。很多國貨品牌產品玩起跨品牌合作時也是腦洞開到劈叉。
比如六神與RIO的花露水雞尾酒,瀘州老窖香水,大白兔奶糖唇膏,福臨門卸妝油。腰間盤突出到你無法想象。
4. 品效合一
一個爆品的誕生,其實更需要品效合一的精細化投放操盤。經典款最好能做到「守得住經典,當得了網紅」。很多網紅品牌沒有持續地走下去,是因為敗在品控上。
今年6月份,溫州市市場監管局在抽檢中發現,「奧雪」牌雙蛋黃(鹹蛋黃牛奶味)雪糕,菌落總數及大腸菌群均有超標。一炮而紅到不了了之,只有短短的幾個月時間。
日常款貨品的選擇
作為平台化的社交電商公司,通過平台化輸出海量sku,讓代理商們不再一個又一個地發掘新的爆款和產品。平台一方面要打造爆款,可遇不可求。另一方面,站內在賣的貨品,需要滿足什麼樣的條件。
從用戶需求出發,剛需,硬通貨,同時相比其他平台,有一定的價格優勢,那是最好了——低價,好貨。
從平台的角度出發,需要考慮用戶的購買頻次和貨品本身帶來的GMV。復購周期長短將影響貨品的策略布局。復購周期短,譬如水果生鮮類目,需要考慮如何在合理的時間,調整規格和價格。
那公司的採購方,業務方可以從商品的「全品類一刀切」調整為細分品類。
從應季新品,有囤貨屬性的居家百貨等品類層面考慮,對於某些高利潤款,更多看的是GMV,因為uv可能超級低。
高顏值高品質好貨對應的就是「高價格」,採購方應儘可能去掉品牌溢價和營銷溢價,讓優質的商品與性價比極高的定價策略與服務成為平台的競爭壁壘。
場景的玩法
傳統的商業模式是消費者花錢,經銷商賺錢。
現有的社交電商平台,用戶擁有雙重身份,消費者+經營者。既是產品和服務的最終消費者,也是推廣和經銷商。
在站內售賣的貨品,我們需要根據貨和人的特徵,匹配到合適的場景中。用戶從進入app鏈路開始,在購買貨品之前,其實每一步都是漏斗。鏈路跳轉儘可能簡潔明了,不需要動太多的轉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