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有爸爸,約一半的人有機會成為爸爸,僅憑此,《爸爸去哪兒》火地就有「硬道理」。從舞台秀走向真人秀,《爸爸去哪兒》以近乎「零差評」的口碑創造了電視娛樂節目的成功轉型。有觀眾說,在疲憊的周末夜晚,被「星爸萌娃」溫暖后入睡,簡直就是一次「治癒系」減壓。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聯合數托邦創意分析工作室抓取了新浪微博上提及「爸爸去哪兒」的45.5萬條原創微博,並對36.7萬獨立原發作者用戶(去除疑似水軍賬戶)、1300餘萬條用戶微博及近1億的關係進行數據分析。《爸爸去哪兒》不僅成為名副其實的「口碑王」,還使娛樂節目發生了很多微妙的變化。
超越《中國好聲音》 成為口碑王
通過與各節目同時提及的正負面辭彙進行統計。《爸爸去哪兒》雖未完全達到「零差評」,但仍創造了高達89%的美譽度,超過《中國好聲音》、《非誠勿擾》以及湖南衛視的《快樂男聲》、《快樂大本營》和《天天向上》等。
男女粉絲「二八分」 罕見攻下GDP高地
儘管父愛主題「男女通吃」,但分析得出的「爸爸粉」女性佔到八成。難道是因為星爸太帥?當然,這與微博中整體較高的女性佔比和她們更愛分享轉評的習慣也有關。
不同於《快樂大本營》,《爸爸去哪兒》的觀眾明顯向GDP高地聚集。對湘派娛樂節目免疫力極強的京、滬、蘇、蜀等地罕見上榜。《爸爸去哪兒》偏好度前十省份中,有5個GDP十強,涵蓋3個直轄市這是否能說明,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對親子關係有更深的焦慮和期待?
覆蓋適齡婚育群體 觀眾氣質更顯成熟
在幾檔人氣節目中,「爸爸粉」的年齡總體適中,橫跨「50后」至「00」后。以北京為例,主體觀眾覆蓋了從高中生到大學畢業10年左右的人群。不少適齡青年發微博稱,「看到某某,我也好想結婚,想有個這樣的兒子/女兒。」有趣地是,北京和上海的「爸爸粉」年齡明顯偏高,不知是否與兩地剩男剩女大量堆積有關。
一組有趣的數據,依據數托邦自主研發的機器學習模型,根據用戶的社交關係及微博內容等進行分析得到。也許,北京、上海媽媽的心情會很複雜,她們會不會一邊看著「爸爸去哪兒」,一邊被孩子問「爸爸到底去哪兒了」?
媒體偏好數據的分析顯示,「爸爸粉」已經擺脫了簡單的快樂至上,對精神世界的要求有自己的腔調。對「新周刊」、「南方周末」、「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嚴肅時政類媒體保持關注,流露出更為成熟、理性的氣質。
林志穎父子「老少通吃」 張亮爺倆成功逆襲
數據來自於每期節目播出后一周內5對父子的原發微博提及量(含昵稱),其中第0期為第1期節目推出的前一周。林志穎父子以「不老男神」+「超萌北鼻」組合穩居金牌榜首位,少女偶像首次以父之名,溫情耐心感動觀眾。田亮父女綜合實力排名第二,奧運冠軍成功轉型,形象養眼、表現有話題性帶動觀眾。張亮父子低調亮相,在第四期憑藉天天出色表現成功逆襲,賺足眼球,受益最大。
那些廣為傳頌的笑點與淚點
愛的表達可以創造,大數據的新詞識別和梳理髮現了它們。每一個笑點與淚點背後,是父親和孩子是終身難忘的成長故事,也是《爸爸去哪兒》留下的最溫暖的回憶。其中,「奧特曼的蛋」已在淘寶出現,不少還號稱「正品包郵」。「爸比、北鼻、森蝶」,台灣腔與川味英語與網路語言天生也沒有違和感。
三大主贊助商回報大比拼
以節目播出前後微博熱值變化作為贊助回報參考。
三個互不搭界的品牌各有收穫:主冠名贊助商強勢冒出,在幾乎沒有社交媒體營銷配合下,微博熱度強勁增長。英菲尼迪從第三期開始廣告植入,話題增量立竿見影。思念水餃配合「爸爸吃神馬」等先上下互動促銷,參與度有所增加。只是不知,三大讚助商的投入是否與這一結果契合?
(數據支持:@數托邦,製圖:劉雅坤,實習生王丹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