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疫情的影響,「雲經濟」的熱度高居不下,各種「雲蹦迪」「雲睡覺」大行其道,而揭開「雲經濟」的外殼,我們會發現它背後是各大平台對注意力的奪取,是人們對「宅家」無聊孤獨的逃避,亦是孤獨經濟的化身。
若是評選2020年度中國漢字,「雲」或許有入選的可能。
疫情之下,「雲模式」猛然爆火。或許誰也沒有想到中國人竟無聊到這種程度,或是腦洞如此之大,「雲蹦迪」、「雲睡覺」「雲喝酒」等五花八門的「雲XX」概念在互聯網市場層出不窮,同時也帶來了頗具潛力的經濟效益。
「雲」的概念不好追溯,也不好解釋。
在主流的認知中,「雲」是一種計算機網路用語。它常常被用來描述與IT、網路、互聯網相關服務的交互和使用模式,是一種比喻性的說法。
雖然解釋很難,但是在今天,我們所聽到的關於「雲」的概念並不少,比如雲計算、雲服務、雲盤等等。
聽到這裡,腦海中有沒有立刻浮現出那些「雲」技術大佬的身影,比如阿里、華為、騰訊、百度等等。特別是「雲盤」二字,在百度雲盤熟悉的圖標下,一座蘊含著豐富資源的寶庫彷彿正在款款而來。
然而,此雲非彼雲。
可以說,今天走紅的「雲」已經從一個技術用語跳脫成為了一種經濟概念。也正因如此,站在經濟市場的角度上,或許我們能更好的理解「雲模式」的發展。
一、相似的「雲」定義,是遊戲圈的嘲諷
若是引申雲計算的「雲」來解讀雲蹦迪的意思,顯然有些不搭調。
於是,「智能相對論」在追溯互聯網上五花八門的概念時,終於在遊戲圈找到了與如今雲蹦迪、雲睡覺、雲喝酒等相似的「雲」定義。
雲玩家,特指一批僅通過圖片、攻略、視頻等方式了解遊戲,但事實上沒有真正接觸或玩過該款遊戲的「玩家」。
不過,在遊戲圈內,該稱呼一般用於貶義的嘲諷。因為存在一批雲玩家,不但沒真正玩過,反而還特別「上頭」,喜歡到直播、論壇、測評等遊戲圈內DISS某個主播或某款遊戲,最終引來群嘲。
這樣的形象與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出場倒有幾分相似,每當有雲玩家發表一些沙雕言論,那總能引來眾人的鬨笑,遊戲圈內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但是,撇開某些「特例」雲玩家的沙雕行為不談,實際上雲玩家與雲蹦迪在很大程度上,雲的定義十分相近。
兩類群體大多都是體驗過該類事物(如遊戲、蹦迪等),但是此刻因條件限制(如工作忙、遊戲機配置不夠或疫情隔離等)而無法接觸,開始通過互聯網形式(如主流的視頻、直播或是小眾的圖文攻略等)來滿足體驗感,以達成自我安慰的人。
一是體驗感,二是自我安慰,兩點關鍵基本會造就一批「雲」上的消費者。
事實上,「雲」上的消費經濟無處不在。
比如,那些離開校園之後不再打球,但仍然繼續看球賽的球迷們,他們也是「雲經濟」的一環。正是他們的注意力,激活了球經濟的產業鏈,廣告、球賽贊助、周邊等等形成完整的閉環。
雲玩家的潛力更加難以預估,今日的遊戲UP主、遊戲主播、電競選手榮光四射,很大程度上都源於一部分雖不再玩遊戲,但依舊對遊戲保持關注的「玩家」。
二、疫情擠壓下,「雲」的場景邊界無限擴大,成為新的引爆點
當然,這樣的說法在過去很少有人予以一個特定的說法,或是將之加上「雲」的概念。只是疫情的突然來襲,線下的各類場景被急劇擠壓,反彈至線上,類似於「雲」的模式,形成了今日熱議的雲蹦迪、雲健身、雲喝酒等新場景互動。
2月4日,B站聯合摩登天空推出「宅草莓不是音樂節」的直播項目,大型音樂會上雲成功點燃疫情在家無聊的粉絲群體。數據顯示,該項目當日便創下了最高在線用戶49萬人的成績,也被視為雲蹦迪的開端。
2月8日,多家知名酒吧TAXX、OT等等開始在網易雲音樂、抖音等直播專區開始發起「雲蹦迪」直播活動,熱度一時高漲。
雲蹦迪的概念不脛而走,成功為疫情期間低迷的市場注入全新的催化劑。
進而,以直播等線上形式,搭建互動場景,滿足人們體驗感和消費情緒的各類活動紛紛被冠上「雲」的模式,走紅互聯網,成為「雲」狂歡的起點。
但是,這樣的狂歡又能持續多久?
如今的雲蹦迪、雲睡覺等場景直播相比往期的遊戲、球賽,要麼更加激烈亢奮,要麼有些莫名其妙,儘管一片火熱,但是很難讓主流市場刮目相看。
2月10日,「誰家的圓三」一睡成名,只因直播睡覺便在抖音上吸引了千萬用戶圍觀,同期漲粉超過80萬,禮物收入高達70多萬音浪,著實令人咋舌。
本著我行我上的想法,後繼模仿者不計其數。抖音數據顯示,「直播睡覺」進階成為熱門詞條,與其相關的的播放高達3.2億次,多達2.8萬個視頻。
但是,我們在過去的幾天時間內,再也看不到另一個圓三的出現。雲睡覺未能像遊戲那樣撐起一個成熟的直播類目,如同鬧劇一般開始,最終歸於沉寂。
那些在雲模式中尋找體驗感,期望擁抱自由、走出孤獨的人,最終也發現——虛擬的雲XX越熱鬧,現實的自己越孤獨。
熱衷雲蹦迪的老高終於重回了遊戲圈,選擇和朋友一起開黑。談及雲蹦迪,他對「智能相對論」說道:
「一開始確實蠻有意思,畢竟在家待久了,新鮮感一下子就起來了。後來玩著玩著,突然之間,就覺得自己有些可笑,一個人蹦迪太傻了。這種感覺就像是獨角戲吧,音樂是有,氣氛差些,但久了就沒意思了……」
「雲」上與現實成了兩個割裂的世界,因現實孤獨的人,上了雲,成就了熱鬧的雲場景。然而,孤獨背後最大的孤獨是以為自己走出了孤獨。
放下手機,有多少人才驚覺,現實中該一個人的場景還是一個人。
三、疫情之後的思考,雲模式究竟要走向何處?
與電商直播不同,雲蹦迪、雲睡覺等雲模式的直播或視頻,並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商品消費。但是在經濟學上,對此亦有相似的名詞解讀,即在服務經濟上延伸出來的體驗經濟。
強調用戶的感受性滿足,重視消費行為發生時用戶的心理體驗,這類新式消費撐起的是當前互聯網如日中天的短視頻、直播等等新模式的發展。而我們在現實與虛擬之間來回穿梭,最終的期望或許也只是希望在無聊與孤獨之中,找到一點看似熱鬧的心理體驗。
為此,不難發現,也正是在疫情之下,居家隔離的日子讓個人的孤獨與無聊持續放大,原有的直播、短視頻等平台繼續擴展內容場景,雲模式爆發,吸引了大部分用戶注意力,成為新的熱點。
那麼,事實上,雲模式也是注意力經濟的延伸。簡而言之,用戶想要在視頻或直播中感受體驗式滿足,而平台想要的是用戶的注意力。
對於用戶注意力的爭奪,在如今的各大互聯網平台上已是常態。與雲模式最為相關的直播、短視頻等媒介平台,如B站、抖音、網易雲等,在過去便一直致力於通過改革內容呈現方式來增強用戶的體驗感,達到吸引用戶注意力,以形成廣告消費或其他消費的目標。
比如,B站在2019年7月上線的「互動視頻」功能。這是一種用戶可以通過選項互動,主動參與到劇情走向的視頻呈現方式。以此將用戶純粹看視頻轉化為邊看邊玩的形式,從而增強用戶的體驗感。
但是,這種從呈現方式上切入的改革一般都會受到技術因素限制。為此,在內容層面上才是雲模式最主要的賽點。
內容越多,所呈現的場景也越多,越能滿足不同用戶的體驗需求。為了達到內容的多樣化,也可以看到,現在的平台大多以UGC為主。
用戶自主創作,平台協同配合,引爆流量,在此次雲蹦迪大火的背後,相似的路徑十分清晰。隨後不久,抖音、網易雲音樂等旗下的直播平台相繼推出了「雲蹦迪」專區,強勢將蹦迪主播統一劃分到頭部流量池,形成規模效應,吸引外圍用戶的關注。
總結來看,在2016年直播、短視頻大火之後,動態的內容呈現經久不衰,持續走紅,主播、網紅、up主等一批新職業由邊緣向主流逼近,正是雲模式不斷推進的路徑。
可以想象,未來更多的場景將會繼續被搬運到線上,成為直播、視頻呈現的內容,而今天疫情之下的集體雲狂歡,或許正是雲模式進一步加速的新起點。
畢竟,在「孤獨經濟」大行其道的今日,我們最不缺少的就是無聊與孤獨,一直如此,並不只是在疫情期間。
作者:陳選濱,智能相對論(ID:aixd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