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視頻應用的普及化,視頻雲產業的規模正在急速擴張。疫情也極大地加速了各行業轉戰線上的進程,讓視頻雲行業完成了「加速跑」。本文作者對視頻雲行業進行了分析,與你分享。
近年來從互聯網大廠傳遞出來最多的詞是「收縮削減」,就連勢頭正盛的雲服務也不例外。即便如此,依然有少數領域(如視頻雲)卻成為了不少大廠的「心尖尖」,不僅沒有受太大影響,反而獲得了更多的關注。
乍一聽視頻雲這個詞似乎很陌生,但實際上視頻雲早已經如同空氣和水一樣,融入了人們的線上生活之中,並伴隨著視頻應用的普及化產業規模急速擴張。
一、如日中天的千億賽道
據艾瑞諮詢提供的數據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視頻雲服務整體市場規模達到了448億元,預計未來三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29.5%,預計到2024年視頻雲服務行業的整體規模將會達到924億元,依舊是高成長賽道,而這則得益於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用戶視頻消費習慣的養成,互聯網應用愈發傾向搭載視頻功能等因素,為視頻雲的爆發準備了條件。近年來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新一代現象級應用的誕生,不僅推動了短視頻這一垂直賽道的全面爆發,更培養了用戶通過視頻獲取知識、表達自我的習慣。相比單純的文字、圖片或者音頻,視頻以更加直觀的方式聚合多維度的信息,能夠帶來更強的沉浸式體驗和交互性,這都讓用戶在短視頻上花費的時間越來越長。
在此背景下,社交、資訊、電商、音樂等各類應用都開始將視頻類功能,作為增強用戶粘性的手段予以推廣。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4月,TOP100 APP中搭載了直播、點播或者實時音視頻功能的比例高達69%。隨著越來越多的應用開通視頻功能,各類廠商對視頻雲的需求也與日俱增,視頻雲也因此水漲船高。
其次,超高清和超低時延為視頻應用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想象空間,進一步推動了整個視頻雲行業的爆發。對於視頻用戶來說,視頻的質量直接關乎其使用體驗,而要維持一個視頻平台同時保持高清畫質與超低時延,就需要強大的雲廠商為其提供底層算力支持與視頻編碼技術支持。
比如在拍攝端,智能手機攝像能力不斷增強,用戶無需專業設備即可拍攝4K、8K的超高清視頻;在顯示端,視頻網站持續升級視頻畫質,並利用人工智慧演算法還原光線、畫質等細節,如今4K以上解析度已成了市場上的主流了。同時,終端算力與寬頻能力的大幅提升推動低時延技術進入發展的黃金階段。
另外,曠日持久的疫情也極大地加速了各行業轉戰線上的進程,讓視頻雲行業完成了「加速跑」。
二、多巨頭格局分明
而在視頻雲賽道中,各大廠商也顯現出了鮮明的業務特色,版圖劃分也更為明顯。從市場份額來看,視頻雲賽道呈現出了「頭部分化」格局。具體又可以將其分為如下三類:
第一類,是不相伯仲的阿里雲與騰訊雲。具體來看,阿里雲已經穩坐國內雲計算市場第一名的位置多年,在視頻雲領域也是如此,據IDC報告顯示,阿里雲連續四年位居國內視頻雲整體市場份額第一,整體市場份額佔有率達到了26.9%。
阿里雲在保持老大身份的同時,也一直保持著「科技范」的風格。比如,在冬奧會上,阿里雲的CloudME虛擬活動服務解決方案,實現了實時、全息的交互現場,將視頻雲的沉浸式體驗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在阿里雲2022峰會上,阿里雲提出了「back to basic」的策略,繼續堅持在技術上保持領先優勢。
與之相比,騰訊雲則在音視頻解決方案市場排第一。2021年5月,騰訊發布了整合之後的騰訊雲音視頻品牌,將TRTC實時音視頻通訊網、IM即時通訊網CDN流媒體分發網路整合到一起,一方面做到了低成本、低時延,另一方面則做到了高品質和高併發的業務場景。回到自身的生態來看,騰訊系旗下的諸多板塊都與音視頻應用有著直接的聯繫,無論是其投資控股的鬥魚、虎牙,亦或是騰訊視頻以及如今的微信視頻號,這些形色各異的龐大生態都是推動其視頻雲以最快速度更新迭代的關鍵依仗力量。
第二類,是各具特色的華為雲、金山雲以及百度雲三家雲巨頭。其中,金山雲發力視頻雲較早,具有更豐富的行業經驗和視頻雲技術解決方案;華為雲的優勢在海外。截至2022年華為雲將布局全球29個區域、75個可用區,覆蓋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於有出海需求的用戶而言,華為的視頻雲將比較有優勢;百度雲在視頻雲的特色核心則在於智能。如其推出的智能視頻雲3.0全景圖顯示,就很重視AI和音視頻雲技術的結合。
以上五大頭部雲廠商,憑藉較強的先發優勢和技術實力,在2021年已佔市場份額的7成,在視頻雲市場中佔據絕對的「C位」。
第三類,是背景較為相似或相近的聲網、快手和位元組跳動等玩家,其特點在差異化、個性化。比如,聲網憑藉較強的RTC技術,以元K歌、元語聊等為用戶提供多樣化的RTC解決方案。而火山引擎等則首創了零首幀技術,將視頻的首幀時間壓縮到了0.1秒以內,用戶可在感受不到卡頓的情況下進入視頻播放。類似地,快手在視頻雲技術上也有諸多類似創新。
儘管總體格局分明,但眾多視頻雲廠商之間的關係卻並不總是「你死我活」的競爭狀態,它們之間也不乏一起合作、制定標準的和諧景象。比如,火山引擎就與騰訊雲、阿里雲一起推出了關於直播延遲技術的標準。
放長遠來看,視頻雲領域的頭部分化格局還會進一步增強,而新興玩家不斷在細分領域的革新,也會給整個行業帶來全新的改變。
三、B端、C端雙輪驅動
作為較為成熟的應用領域,如今視頻雲廠商服務的客戶,既有面向C端市場的普通用戶,也有面向B端市場的企業用戶,總體上呈現出「雙輪驅動」的態勢。
一方面,現階段消費互聯網(TO C場景)仍然是視頻雲應用的主要場景,其中遊戲、電商、泛娛樂等佔據了大部分份額。作為最高頻的消費場景,遊戲、電商和泛娛樂都得到了視頻技術的支持,特別是前些年短視頻平台、互動娛樂直播平台伴隨著DAU、MAU等指標的快速攀升,視頻雲用量持續增長,帶動行業高速增長。
伴隨著視頻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近些年視頻技術應用日漸普及化,視頻雲廠商也因此得以繼續維持了比較高的增長。整體來看,消費互聯網一側客戶開發能力強,視頻與核心業務相關性高,大多選擇的是基礎層廠商。而視頻雲基礎層業務屬於重資源型業務,寬頻和基礎設施是兩大核心業務來源。
整體來看,視頻雲基礎層的毛利率約在17%左右,受基礎設施建設和使用方式的不同影響,廠商之間的毛利率會存在一定差異,同時音視頻、直播、點播三類業務的毛利率呈現由高到低的分佈形態,其分別為30%左右、20%左右和10%左右。
另一方面,產業互聯網方興未艾,包括企業直播、雲視頻會議等B端應用層出不窮,成為拉動視頻雲行業增長的又一重要引擎。數據顯示,產業互聯網(to B場景)領域企業直播的收入佔比約50%,視頻會議雖然有較高的滲透率,但由於疫情以來以騰訊會議等為代表的雲會議玩家以免費模式搶佔市場,造成視頻會議領域收入增長與用戶增長速度不相匹配。
對比來看,產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在視頻雲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前者一側以應用廠商為主,後者則多為基礎層廠商。近兩年隨著消費互聯網紅利消退,視頻雲廠商越來越傾向於從基礎層的競爭轉嚮應用層的比拼,競爭局面也隨之轉向了B端市場。
相關數據顯示,過去視頻雲收入中基礎層與應用層的比例基本穩定在8:2。但隨著企業級應用的大量產生,如今無論是資本還是視頻雲廠商都更青睞於後者。據艾瑞資訊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年來企業直播、在線教育和視頻會議等三個核心領域,幾乎成了最受資本青睞的領域,其融資數量幾乎佔據了全行業的70%-90%,成了絕對的大頭。
另外,相比基礎層的低毛利而言,企業級應用的毛利高達50%以上,具備很好的ROI。與之相比,基礎層的業務大多比較同質化,毛利率不高且格局穩定,初創企業機會較窄,如此之下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廠商都紛紛轉向B端應用市場了。
總的來看,大趨勢是B端應用市場正在成為視頻雲廠商的全新增長曲線,與此同時C端市場作為成熟市場,則繼續擔當「挑大樑」的角色。
四、新增量空間在哪兒?
隨著互聯網視頻平台用戶逼近人口極限,視頻雲的價值和潛力正在重新被審視,整個市場或正處於產品與服務變革的十字路口。視頻雲的下半場,除了互聯網視頻高清化需求下可觀的寬頻與雲計算資源消耗,視頻平台出海與元宇宙等新概念注入或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
一是,隨著實時音視頻技術的快速發展疊加客戶低時延需求的增加,CDN技術與RTC技術正在加速走向融合,新場景或將成為打開視頻雲市場的全新增長點。
以直播技術路徑為例,視頻雲廠商一方面在直播常用的TCP協議基礎上增加UDP協議的選擇,另一方面通過對CDN網路架構進行升級改造,將部分CDN節點升級為具備RTC融合能力的邊緣雲節點,與既有的CDN網路組成CDN+RTC的融合網路,實現智能調度、切換。
另外,綜合考慮到客戶各類需求,視頻雲廠商越來越傾向於提供整合點播、直播和實時音視頻的相關能力 ,然後統一輸出給客戶,幫助客戶結合實際場景靈活切換使用。其實,伴隨著智能汽車、金融、醫療、移動社交等新形式、新業態場景的不斷豐富,視頻雲技術被拓展到了更寬廣的領域之內。
比如,用戶可以在智能座艙之內組隊語音視頻對講;另外,車企還可以通過視頻雲技術查看汽車周邊的狀況。另外,一些新興的領域如元宇宙,也被認為是視頻雲應用的絕佳試驗場。總之,在可預見的將來,新興的場景應用將成為視頻雲打開局面的關鍵點。
二是,從國內市場轉向海外市場尋求新增長空間。其實從全球範圍來看,應用軟體視頻化的現象不只是在中國,而且是在全世界都在進行,因此對於視頻雲廠商而言,出海未嘗不是緩解「國內內卷」的一種有效方式。
比如,華為雲和阿里雲都已經先後採取了行動,其中阿里雲表示未來三年將在海外投入70億元。而像位元組跳動、快手等為代表的短視頻巨頭,則在鉚足了勁拓展海外短視頻業務的同時,加快自身雲業務在當地的融合發展。
不難預見,未來結合新場景、新業態推出符合用戶需求的新應用、新體驗,並走出本土進入海外,或將成為視頻雲廠商們的新共識。
專欄作家
劉曠,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海南三車網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購團邦資訊創始人、知名自媒體。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