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號:用一個焦慮替代另一個焦慮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已經入局和無法入局的,對視頻號的熱望不過是用一個焦慮替代另一個焦慮。

視頻號內測距今已近兩個月。這兩個月是伴隨國內疫情深度爆發又逐漸平息的兩個月。正因為宅居,給了足不出戶的第一批參與內測和被灰度的用戶更多「把玩」視頻號,探索拍攝和剪輯短視頻技能的時間。

我也開通了一個半月,從一開始隨便發發以前隨意玩兒玩兒的vlog,隔離居家期間的日常,到看到其他人發的更有人設和規劃性的內容,逐漸「玩兒」的初心就變了。

尤其是看到更多在抖音和快手已經得到檢驗的成功機構大號進駐的時候。

這不能不讓人激起坊間那些一觸即發的焦慮:「錯過了2012年的公眾號,錯過了2018年的抖音,不要再錯過2020年的視頻號」。

畢竟曾經在我們眼皮底下,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小紅書、B站更不要說在天涯貓撲豆瓣上成名的初代網紅……新平台代代都有紅人出。

新平台意味著大家同一起點,意味著流量紅利。

等一下,你確定是同一起點嗎?你確定流量紅利會紅到你那裡嗎?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最近視頻號被吐槽一打開就見滿屏的中年大叔紛紛開始「放下臉」面對鏡頭爭當視頻號成功學導師。我想,想要表現的年輕可不是把鏡頭反轉開始玩兒自拍那麼簡單。

在玩視頻號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的利用儘可能新穎的剪輯和視聽語言,但還是被90後讀者吐槽非常old school、人設不奇葩,儘管也有同學評價說我的短視頻作品更有情懷……

所以我們怎麼可能處在同一起點,起碼經過抖音快手B站洗禮的年輕人,相比我對玩短視頻這件事顯得更加渾然天成,更不要說隨著更多明星、大V和MCN機構運作高度成熟的網紅的進駐,會更加稀釋普通用戶能獲得的推薦流量。

所以,已經入局和無法入局的,對視頻號的熱望不過是用一個焦慮替代另一個焦慮。

畢竟無論對騰訊、對微信、甚至對用戶而言,短視頻到底怎麼玩兒,怎麼起勢,建立起護城河,甚至是一個新的生態,都是極其渴望的,是不是在抖音快手B站之外,還有尚待驗證的答案?

也許,11億月活,核心定位為信息傳遞工具,願景是連接一切,擁有幾乎與中國互聯網人口等量齊觀的用戶的微信,基於多年的社交關係,和對短內容業務的饑渴,All in能找到那個答案。

視頻號的思考

經過這一個多月對視頻號的觀察和親身參與(這是我投入精力最多的短視頻平台),有這樣幾點思考帶給大家:

(1)短內容對微信補足短板,建設供給平台,收割用戶習慣

就如張小龍在2020微信公開課Pro的視頻講話里提到的,微信在公眾號產品設計上是有失誤的,第一是公眾號長期以來都只能通過PC端才可以創作和發送,這顯然影響了即時性的內容的創作;第二是公眾號發展成了長圖文為主的內容形態,在微信內容生態里短內容的缺失成為短板。

他雖然談到了對人們獲取信息方式的擔憂,但依然認為應該滿足用戶的需求,當人們被碎片化媒體環境和演算法推薦「訓練」地越來越習慣於通過短內容(圖文比如140字的博文或15秒的短視頻)獲取資訊的時候。當然要進行供給側的調整,既然在微信群和朋友圈每天有過億的短視頻內容在傳播,那為什麼不自建一個供給端呢?

要知道,騰訊一向善於在某一個賽道已經接近成熟並驗證是成功的商業模式時,後來居上,包括微信本身,騰訊視頻,QQ郵箱,微信支付等等。

(2)在微信內構築社交關係之外的演算法推薦

社交關係顯然是微信的底層邏輯和基礎,微信的所有功能可以說都基於此。

此前微信曾經嘗試過的朋友圈小視頻和用戶視頻動態,都是基於社交關係可見,在用戶的私域流量池中,這樣的產品的推出很難掀起什麼波瀾。

而視頻號最大的不同在於入口就在朋友圈下面,這是微信能夠拿出的二級入口中最好的位置了,並且以用戶的社交關係為基礎,基於內容和演算法推薦第一次開放了公域流量。

這個公域流量的開放甚至比視頻號本身所帶來的盤活現有流量和用戶價值的意義還要大。也就是說,短視頻只是實現破圈社交連接的載體。

(3)視頻號與公眾號「取短補長」

要說圖文長內容的王者是哪家?

必然是微信公眾號,即使後來有了頭條號、百家號等利用信息流和搜索推薦等方式為主要承載的內容生態平台,也無法撼動微信公眾號可以經營粉絲這個穩定的私域流量,並且據此建立起自己自媒體矩陣的核心地位。

我調研過的幾乎絕大多數圖文內容創作者,都是以微信公眾號為首發,也是最看重的平台,其他都是分發。

但是公眾號一直以來缺乏微信公域流量的扶持。公眾號想要獲得高閱讀量和吸粉,只能通過持續的輸出優質內容,通過讀者轉發社群、朋友圈來破圈,通過社交關係鏈破圈是低效且難以持續的。試想當一個人一直供職某一家公司,ta已經轉發了5年自家公司的內容,所獲得的互動和關注一定會隨著時間不斷衰減。

因為視頻號同時兼具社交屬性和演算法推薦機制,短視頻內容就有機會突破社交關係,實現破圈,視頻號的內容下方可以掛一條公眾號文章鏈接。

如此視頻號與公眾號就可以實現「長拳短打」,利用短視頻內容的快速傳播能力,以及利用公域流量破圈的潛力,為公眾號的長內容帶來更多的打開和訂閱。

而且,這個鏈接內測階段是公眾號,未來不排除可以鏈接小程序,最終實現短視頻帶貨。

(4)激活微信生態內「新」創作力量

雖然短視頻創作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但距離全民都是製片人尚有很大距離。

短視頻平台上的用戶廣義上說可以分成內容生產者和內容消費者,而內容消費者又可以同時是內容生產者。

儘管快抖已經蓬勃發展很多年,但依然還存在沒有經歷過初代短視頻平台的作者,其中公眾號里可能潛藏著新的創作力量。

這些新的內容生產者和消費者也孕育了視頻號的一些可能。可以通過微信域內的社交關係,呈現裹挾之勢,在一個月活11億的國民通信產品里實現人人都是製片人和主播的可能。

(5)吸引快抖優質創作者

相信所有人都不敢忽略微信的力量,因此,所有在快抖里驗證過自己的創作者,都會入局視頻號。

不過從微信一貫的審美來說,相信在積累一定時間的演算法能力以後,會培養起自己平台的審美氣質。不是所有的快抖大號都能夠適合視頻號。

(6)完善微信的內容生態,盤活更多商業流量

微信作為通信產品,是像水電煤一樣屬性的底層應用,如何盤活月活11億用戶的商業價值,視頻號如果做成給了更多想象空間。

它能給公眾號倒流,把曝光和好感引導到公眾號去完成用戶教育和在私域流量中經營;

如果與小程序打通,可以實現短視頻帶貨,甚至視頻號里也可以像Instagram那樣開通直播功能;

它的內容可以擴散到朋友圈和微信群;

為微信生態引入更多視頻內容,為搜一搜和看一看做內容儲水。

視頻號:用一個焦慮替代另一個焦慮

(7)不排除發展成獨立APP

看看視頻號的產品界面設計,與快抖也有很大不同,不同於抖音的豎屏全屏翻頁展示和快手的列表式展示,視頻號是瀑布流的展現方式,同時視頻尺寸不是豎屏的全屏。因此在手機瀏覽的沉浸感上稍微弱了一些,但是交互感會更強,因為在一屏內就可以完播視頻同時參與互動:評論或點贊。

產品的設計形態是產品價值觀的外在體現,我理解的是微信不希望這個產品變成像抖音一樣的媒體屬性,而是通過瀑布流這種稍傳統的,介於抖音、快手之間的更像微博界面的UI,來引導用戶完成更多社交互動。

有朋友說視頻號是建在微信中的Instagram,這個我不同意,ins雖然已經引入了很多視頻內容,但是主流內容依然是以圖片為主。而視頻號從產品命名,到用戶體驗,都是提醒內容生產者和用戶,在這裡,動起來的內容更吸引人

我也在設想,如果微信視頻號真的順利做起來,成為快抖以外的第三極,那麼對於微信這意味著什麼,拿回了一些原來被快抖搶走的用戶時長,但是否會造成微信無法承受之重。

所以我大膽的暢想,也許那時,視頻號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APP存在,真正在微信APP外,用微信生態孵化出一個獨立的短視頻生態。

有多大可能呢?起碼,我覺得在電子閱讀市場,微信讀書APP做的就非常好。

(8)視頻號是弱關係,朋友圈是強關係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目前視頻號與公眾號相似,視頻號主無法通過點擊粉絲頭像實現回粉。這說明在視頻號,產品導向是做粉絲訂閱式的弱關係,這與朋友圈這樣基於相互關注的強關係形成差異。

這傳遞出來的信息是,微信在傳遞一種比較微妙的信息,視頻號里既需要有社交屬性,又能夠有一定的廣場效應(媒體屬性)。這個分寸的拿捏就是視頻號與微博的區別。

待解的疑問

當然,作為一個非常非常新的新生產品,還有一些待解的疑問:

(1)推薦和退避能力不足

這個問題就造成,隔段時間刷一下,發現有可能是一批我感興趣的內容。但是下一次可能大多數都是我不感興趣的,最近視頻號上線的新功能,點擊幾次可以對推薦的用戶或內容「不感興趣」。

要知道推薦演算法,是短視頻產品的核心。

(2)內容標準和取向

很多用戶玩了玩視頻號后,有個普遍反饋就是內容質量參差不齊,那麼就有人問了視頻號對內容選取的標準和取向是什麼?

其實縱觀微信推出公眾號、小程序等備受關注的產品時,一開始都沒有明確的標準,這與微信的產品價值觀有關,微信希望是一個森林,在這裡,大家自由生長

我猜測,視頻號也一樣會通過這段內測和灰度測試的時間,打磨內容取向和推薦演算法。

(3)工具能力不足

說來也好笑,我個人很少發抖音,但是為了剪輯視頻發視頻號,聽說時下最好用的手機視頻編輯工具就是剪映。

然後因為用剪映,順帶同步發了抖音,相信不少人是這樣。有時工具就是拉新的抓手。

還有,在這個顏值正義時代,連會議軟體都需要美顏。人們看了視頻號上的大叔,紛紛表示我還是習慣抖音「美」。所以,視頻號還是要儘快多搞點濾鏡。

(4)平台氣質尚未形成

我相信這是微信生態在進行一個自然生態進化的一個嘗試,這與抖音早期的強運營和藉助一些網紅和機構賬號打造流行模板的玩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這是微信的玩法,自由主義,萬物生長。

不太傾向於去做引導,也是微信的一貫風格。因此,現在就對視頻號定性,定義什麼樣的內容合適,是誰的戰場,以及是不是有流量紅利,都還為時尚早。

但有一點肯定的是,機會從來都是給有準備的人,最近聽到了一些短視頻新晉從業者的分享,他們在入場前,早已進行過在賬號定位、人設方面的討論和規劃,並且準備的多條內容,在視頻號開放后,躬身入局,進來試試身手。

我的新書《內容引爆增長》正在京東、噹噹、微信讀書和得到上熱賣。如果你對內容營銷、內容運營和產品運營有興趣,歡迎去以上平台搜索訂閱哦!(京東、噹噹正在進行五折優惠!)

 

作者:王子喬,微信公眾號:東喬西看(ID:princeq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