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互聯網的官子階段:入局的人等下局,沒入局的人且旁觀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互聯網行業發展了這麼些年,到今天已經進入了「官子階段」,一切都進入了尾聲。已經入局的人焦慮地等待下一盤開局,而還沒入局的人就暫且旁觀吧。

文章的內容極其簡單,因為我希望用最簡單的幾條內容,來強調說明幾點判斷。

官子是圍棋里的概念——下圍棋的時候,剛開始是布局,然後中盤對戰,到最後就是官子。

所謂的官子就是大局已定,各自再去邊邊角角占些位置。基本上,到了官子階段輸贏早就定了,一切都進入尾聲。

對於互聯網世界來說,20年前開始布局,10年前開始中盤,到現在也進入到了官子階段。

以下套用圍棋中「目」的概念,把一些相關的、不相關的內容都整合在一起。

第一目:微信流量

我們寫過很多次,整個互聯網的發展就是一個人們尋找流量、尋找增量的過程。

如果說去年的一大主題是新零售——也就是線下流量,那麼今年的一大主題就是微信生態流量。如果到了今天,還有任何一家公司不注意微信生態流量,那就好像幾年前不注重移動流量一樣,是犯下大錯。

這其中有兩點主要的原因:

1.淘寶大不大?

整個淘體系月活在6億左右,很大。但整個微信的月活在9億~10億量級,中間的3億差量從何而來?「微信即互聯網」這樣的說法會在今年更加普遍。

2. 社交關係恐不恐怖?

一二度人脈關係直接帶來的是最高的留存及在線時長、最快的傳播、最高效的信任轉化。

所以,你可以想象,20年前的人創業,面對的可能是幾百萬散落各地的網民。而今天的人創業,面對的是十億集中的自帶社交關係的用戶。

這就是「微信即互聯網」。

第二目:微信外的新生態流量

現在出去聊天,但凡面對創業者,我都會真誠地給對方兩個建議:

  • 第一,就是上面所說的注意微信生態流量。
  • 第二,就是注意一些僅次於微信的新流量平台。比如:抖音、快手、內涵段子、鬥魚、熊貓TV等等。

你會發現這些新流量平台,基本分成了頭條系和騰訊系,百度基本消失了(好在還有個愛奇藝?),阿里也沒什麼(感覺重點在布局線下?),此外就是:網易、陌陌、微博等幾家。

前面這兩目,如果你在創業,卻還沒有關注,那幾個月內就很可能會被做得好的對手超過(就像拼多多之於阿里一樣如鯁在喉)。

同樣,也因為前面這兩目,可以看到頭條與騰訊一樣處於官子階段。頭條買買買,因此而來。而騰訊與阿里在線下流量或四線至六線城市的競爭狀態也是如此。

誰能占更多的流量、誰能有更高的流量變現效率,誰就能在官子階段做的更大。

所有的線上流量並沒有本質差別,都是收割或被收割的命運。

第三目:去中心化

因為新流量生態的崛起,因為底層基礎設施(尤其是社交關係帶來的垂直人群)愈加完善,所以去中心化會有一大波機會出現。

微信中會有,而且已經有很多。頭條系、騰訊系或其他的也都會有。

但問題有兩個:

  1. 不管是小程序還是別的什麼東西,哪怕流量漲得再快,都只是一是種玩法,是一種獲取流量的方式,最終要看的還是落地場景。這也和過去幾十年的商業本質一樣,沒有什麼變化。
  2. 所謂的去中心化就是不存在一家獨大,也不存在某一家能做成很大的公司。所以哪怕在區塊鏈領域裡也一樣,只要有巨頭,就說明不是去中心化。

而這又和人或企業所追求的相悖。

微信自然希望下面的體系是去中心化的,因為這些去中心化的事物都建立在中心化的微信上。但微信上的這些公司又有哪家不希望中心化?如何從微信體系中走出?又如何處理與騰訊的關係?在公司長大的路上就變得極其重要。

第四目:請不要盲目創業了

第四目就是這麼簡單,對於大多數有創業之心但沒有太多經驗的人,我都會給這個建議。

現在已經不是好的創業時代。或者說,現在給小白創業者的機會太少了。過去創新機會多的時候,或者說浪潮起來的時候,一個普通的創業者也有可能成功,但現在只有極強的創業者才可能成功。

所以,種子輪、天使輪的投資越來越少,大家要麼就去花大錢賭優秀背景的創業者,要麼就是觀望不出手;所以,如果你不覺得自己是A類人才,請不要創業。

對於普通人來說,現在最好的選擇就是去中大型公司。

第五目:請不要盲目選擇VC

相對應的,既然上一條說不要創業了,這一條好像就應該說請不要進VC了。但畢竟VC還是一個長期的行業,而且總是會有機會,只是機會多少的問題。

所以進入VC本身不是問題,但請不要盲目

現在回頭看我的那篇《為什麼我不做VC了?》,當時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但目前為止,我覺得其中的正確大於錯誤。至少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覺得是這樣的。

最近有一個有趣的觀察,那就是幾年前在做VC的時候,身邊的同輩人基本都傻傻的,就是埋頭好好看項目做研究。但現在的很多年輕VC,心思很縝密,在留意身邊各種各樣的機會。

於是,就有了很多被幣圈收割的VC韭菜。於是,就有了很多轉行的VC,不管是回公司還是去FA,今年只會越來越多。

第六目:傳統行業與工業升級

什麼是創新?

我現在發現,很多時候創新就是讓人能通過各種方式,去避開原有的監管,從而快速發展和盈利。比如:幣圈就是避開了監管的傳銷。

當創新少了以後,不管是消費、新零售、還是工業升級,都會成為被投資的標的,但都很難享受指數級的增長了。

企業自身發展和投資回報都會越來越向傳統形態靠攏。

縱觀傳統行業的崛起,大多巨頭走的都是一條資本運作的道路,不斷地收購兼并,最終成為大而不倒的品牌。

所以,我始終認為buyout的空間會越來越大,未來在國內越有錢能玩的東西就越多,就越不用也不應該局限在早期一級市場。

這些玩法其實古往今來一直都有,但這對於本來就「投機」意味更濃的VC行業,和本來就奔著「投機」而來的一些個人來說,都會是比較痛苦的。

第七目:區塊鏈

很多時候,我都不知道是機會出來了以後被創投圈的人發掘,還是創投圈的人抱著必須要有東西看的心態去捧紅一個領域。這個前因後果的關係,實在很難尋覓。

區塊鏈其實就成了現在這個官子階段很多人的期許之地。大家希望這裡能有更多的機會,不管是價值投資還是投機,都希望能在其中摻一腳。

總體共識是,底層技術的可投資標的極少,但絕大多數的發幣還是一種投機。

最後,還是只能且行且珍惜。

巴菲特說過:要學會等待,不出手往往是件更難的事,但也決定了最終的投資回報。

這輪的官子階段到了尾聲,已經入局的人焦慮地等待下一盤開局,而還沒入局的人就暫且旁觀吧。

#專欄作家#

曲凱,微信公眾號:42章經(ID:MyFortyTwo),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海歸創投人。美國杜克大學研究生畢業,對職業規劃,互聯網產品、創業、投資等領域有自己獨特見解。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於 CC0 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5人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