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銀行APP那麼難用?本文從開發方式、產品交互、信息展示、產品智能化幾方面指出了難用的原因,並給出了自己的兩點思考,與大家分享!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銀行的app真的挺難用的。招商銀行在銀行app里已經算好用的了,但仍然無法和一些第三方支付理財軟體相比,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以一個產品經理的視角來追溯下這個問題。
一、開發方式
招商銀行的開放方式是聘請外包團隊,也就是交付開發模式,而一般的互聯網公司都是自己不斷運營迭代的。
交付式開發有兩個顯著的劣勢:
- 從立項到交付,整個周期較長
- 靈活性較弱,按合同辦事
銀行和負責開發外包團隊是兩個利益體,他們有著不同的目標。
那麼從開始合作、確定需求、簽訂合同、成果展示和驗收整個過程中,雙方都會儘力維持自己的利益,因而很多時間都浪費在商談和走流程上了。更別說增加什麼臨時需求了。
而互聯網公司則不同,自己開發運營,整個團隊有著共同的目標。由於省去了複雜的合同談判流程,互聯公司可以快速響應用戶需求,做到敏捷開發,快速迭代。
這對於用戶來說,有著很好的體驗。
二、產品交互不友好
1. 觸達常用功能流程太長
上圖左邊兩張圖是招商銀行的界面,右面是支付寶的界面。
在想商家出示付款碼這個場景下,招商銀用戶碼需要兩步操作才能的打開:先點擊掃一掃,再到左下角點擊付款碼,而支付寶用戶直接在首頁點擊付錢即可完成。
同時,還需要用戶提前知道在掃一掃點開后可以找到付款碼。顯然,用戶使用招商銀行付款的操作成本較高。
再來看和掃一掃同級的幾個入口,收支平衡和轉賬相比付款是相對低頻操作,而點擊賬戶總覽進入的頁面實則和下方導航的我的頁面中的賬戶總覽相同。
這樣的設置,對於首頁的入口資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費。
2. 頁面目標性不強
3. 頁面展示方式不清晰
以上兩點用一個頁面來說明:
招商銀行賬戶總覽界面
招商銀行對這個頁面的定義是用戶賬戶情況的一個概覽。針對每一款基金產品顯示截至目前的收益情況。而用戶在打開這個頁面時更希望知道是昨日的收益情況。
因為基金的走勢在每個交易日都會產生變化,用戶會根據上一個交易日的變化情況作出買入和賣出的操作。而持倉收益在這裡的參考意義並不是很大,持倉收益在一個長周期需要關注的數據。
同時,我們可以看出這個頁面中一級分類是投資和負債,二級分類是理財產品、基金,在二級分類下面還展示了基金的明細。這樣的設計導致整個頁面信息很多,而有效信息又較少。
對於基金產品展示凈值和持倉收益對於基金是否進行操作是沒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的。因而過多的信息展示導致頁面的目標不明確,用戶獲得的有效信息較分散且不清晰。
理財產品和基金是投資板塊的兩個子分類,基金下面會展示用戶所有的基金產品。但是從頁面設計上,基金和他下面的基金區分度很低,頁面的層級關係並不明顯。這樣展示不清晰會產生一定的理解成本。
三、缺乏圖表化直觀的信息展示
左圖是招商銀行基金經理信息的頁面,右邊是一個互聯網理財產品的。
不同的投資者是有不同的投資偏好的,有追求高收益的,也有喜歡穩健理財的。這會影響到投資者對基金經理的選擇。
在左圖中,只能粗略的感知到這個基金經理的盈利能力。右圖中可以對基金經理的一個投資風格有一定的了解。如圖中所示是一個穩定性較差、追求高收益的基金經理。
四、產品智能化較低
在越來越多的產品上線智能投顧的時候,招商銀行給我分配了一個活人版的理財經理,負責給我推薦銀行主推的理財產品。在他一段時間的努力下,我的錢越理越少。賬戶總覽那張圖我沒有抹去。
的分析,只是基於銀行總體決策帶來的投資產品推薦。這在大大增加了勞動力消耗的同時,降低了銀行的生產效率,非常不明智。
通常情況下,人的存在會比機器更容易建立信任感。但在和理財經理的相處中,我更加相信智能投顧了。智能投顧不僅可以分析基金估值的高低,也會給出市場情緒的判斷,這對投資者是很有幫助的。
五、兩點小思考
1. 銀行需要做好軟體產品
在最初思考為什麼銀行app那麼難用時,我做了一個簡單的假設,就是個人投資者的業務對於銀行來說不重要,但當我查閱了相關報告后發現並不是這樣。
下圖是中國銀行2015年財報中的數據(這是能找到最近的數據了)。
可以看到個人的資產和企業的資產幾乎不相上下。
同時我又找到了近兩年第三方支付的數據報告,可以看出個人投資者的資金量並不低。
2019Q3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約為56萬億元,而支付寶就佔據了一半以上的份額。
2. 銀行相比一下第三方產品有很多優勢
1)用戶對銀行的信任值較高
相比一些理財產品,銀行在很多投資者的心中還是更可靠的,至少銀行不會跑路。
2)銀行滿足了多種資金使用場景
在微信推廣微信支付時,微信砸重金和央視春晚合作給大家發紅包。同時,也曾和滴滴打車合作派發打車紅包。為的就是讓用戶完成綁卡操作,且創造使用場景。
而使用銀行app的用戶已經完成了綁卡操作;同時用戶用錢時第一想到的就是銀行卡;相比於需要製造使用場景的微信支付,銀行具有很多先天優勢。
#專欄作家#
作者:牛奶,公眾號:產品經理的小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