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U盤化生存」,這些名詞的出現,意味著人們越來越希望能以一種更加自由化的工作方式來決定自己的時間安排,激發自身的創造力。這背後也說明零工經濟大潮的來臨,那麼零工經濟是什麼、它適合哪些人群,它是一種完美的經濟形態嗎?
文章大綱:
- 人們為何要加入組織?
- 什麼是零工經濟?
- 零工經濟緣何發展、繁榮?
- 零工經濟是完美的形態嗎?
近年來,「零工經濟」這個詞,正在走入大眾的視野,並且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對於很多苦於上班擁堵的路程、單調而乏味的工作,並希望能夠獲得更多自由的人來說,零工經濟無疑是轉換生活和工作方式的一種選擇。
在網路上走紅的「斜杠青年」這個詞,似乎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那就是能夠以一種更加自由化的工作方式來決定自己的時間安排,從而更加激發自身的創造力,並實現更大的人生價值。
善於知識付費和說段子的羅振宇,曾經提出過「U盤化生存」的說法,他認為未來每個人都應該做一個U盤,可以自由地接入組織的介面當中。不管是U盤化生存,還是斜杠青年,這些新名詞的出現,其實背後都說明了零工經濟大潮的來臨。
一、人們為何要加入組織?
從人類歷史來看,加入組織是獲得保障感、形成協作從而共同解決一些問題的重要路徑。人類有著社會動物的屬性,天生就有著加入群體的需求,早在原始社會,人類的祖先就會團結起來獵取野獸。這是人類能夠超越動物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形成組織和為一個組織工作,是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的主流,而在此之間是漫長的農業時代,而在農業時代,顯然是沒有零工經濟的土壤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其實,人類社會大規模組織化工作的這種形態,也是隨著大工業體制所形成的。亞當·斯密曾經論述過,組織形成的分工是提升生產效率的重要方式,工業革命使得英國的城市化迅速發展,大工廠逐漸產生,以往小作坊方式的生產組織逐漸消亡。而過去失去了土地的農民,則加入企業成為了產業工人,他們的工作狀態非常辛苦。
在19世紀的英國,15歲的少年可能就要加入工廠,在工廠和礦上工作十個小時以上,由此成為工人運動發起的重要起源。而工廠制度在美國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美國管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錢德勒的《管理的歷史和現狀》指出,股東和管理層的逐漸分離,使得大企業已經成為了主流的組織形式,科層制度和職業經理人開始形成。
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大學體制的建立,企業和各種機構的科層制逐漸完善,大學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一種新的工作人群種類開始出現,那就是企業的職員,通常簡稱為「白領」。
他們不需要付出過多的體力勞動,脫離了工廠的流水線,在辦公室裡面工作,成為了米爾斯所描述的《白領》中描述的重要對象,也是美劇《廣告狂人》等作品中經常描述的素材。他們不再需要在艱苦的自然環境進行工作,面對的生產工具從工廠的流水線成為格子間的辦公桌和電腦,他們似乎擁有了更多的自由,但又似乎成為了另一個流水線中的節點。
總之,在辦公室和組織工作,並不是天生發生的,而是一個歷史過程。人類希望在組織中尋求保障,經濟前景的可期待性和組織體制的完善,使得絕大部分人選擇加入組織來工作,這給人一個社會的位置和保障,但這並不完全符合人的本性。
因此盧梭才說:「人天生自由,但總處在枷鎖中」,正是這種張力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因此在過去,零工經濟既非主流,也沒有成長的土壤。
而中國組織的形成邏輯,最早承襲了前蘇聯的管理方式,建國后各類單位的建立,把個人的生活和組織需要統一了起來,這在當時可以激發人的工作動力和提升社會效率,其極致就是單位辦社會模式的形成,一個單位就是一個小的社會,個人生活和單位聯繫在一起,單位提供各種公共物品和生活福利。
這時候人不單是「自然人」和「社會人」,還是「單位人」,生老病死都可以由單位負責。因此在80年代當中,「單位人」的邏輯深入人心,基本上每個人都生活在各種各樣的單位當中,「自由工作者」這個概念尚不存在。
二、什麼是零工經濟?
按照定義,零工經濟是指由工作量不多的自由職業者構成的經濟領域,利用互聯網和移動技術快速匹配供需方,主要包括群體工作和經應用程序接洽的按需工作兩種形式。「零工經濟」 不僅僅是個時髦詞,還是對現代勞動力市場狀況的準確描述。
2018年12月12日,Edison Research發布了一份報告:《2018美國的零工經濟(Gig)》(Americans and the Gig Economy)。報告顯示,幾乎四分之一的美國成年人在零工經濟(Gig)中賺錢。商業調研結果顯示: 「零工」工人佔美國勞動力的 34%,,到2020年將增長至43%。
在中國,零工經濟其實也早就有發源。上世紀 70 年代末期至 80 年代中期,蘇南地區的鄉鎮企業從起步走向蓬勃發展,但是大多數企業一缺技術,二缺設備,三缺市場門路,關鍵還是缺少懂技術、會使用生產設備的技術人員。
於是,當時的鄉鎮政府和企業從城市下放或退休在本地的幹部和技術工人,或者通過種種關係從上海、南京、無錫、蘇州等城市工廠和科研機構聘請工程師、技術顧問和師傅,來幫助解決使用機器、開發產品、保證質量、降低成本等技術難題。
這些被稱為「星期日工程師」的技術人才來自大城市裡各個不同的行業,但是,他們都會利用當時一周唯一的休息日到鄉鎮企業去攻堅克難,實現了科技創新資源的按需市場化配置。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出於改善自身生活狀況的需求,從而進行一些兼職,這種情況也十分常見。
但由於大部分人在思想意識上還是希望加入一個組織來工作,同時信息科技不夠發達,不能夠很好地撮合供需雙方,因此零工經濟沒有得到大規模發展。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零工經濟有了更加合適生長的土壤。2008 年之前,以「豬八戒網」為例,從基於互動式問答的知識分享網站到眾包平台,基於知識和零工的分享經濟完成了萌芽階段的發展。而2009 年至今,國內眾多領域的分享經濟型企業全面開花,包括滴滴出行在內的分享經濟形態大量湧現。
傳統企業方面的一些變動也映襯著零工經濟良好的發展勢頭:寶馬、賓士、奧迪等汽車巨頭進軍以租代售、停車共享等領域;海爾集團提出了「人人創客」的轉型戰略;用友集團則聚焦於分享經濟模式,致力於為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人力資源服務平台,這都使得零工經濟開始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趨勢。
三、零工經濟緣何發展、繁榮?
零工經濟從出現到火熱的背後,是知識經濟和服務產業的不斷發展。知識經濟是當前的經濟形態特徵之一,世界發達國家的經濟形態已經體現出了很強的知識經濟的特徵,而知識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所佔比重也越來越大,知識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在經濟體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知識作為一種軟要素,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更少地依賴組織協作,而是通過個人更加自由的形式獨立嵌入到社會生產活動中。管理學家德魯克曾經就在《管理人的未來》中暢想過未來知識工作者的形態,預言過零工經濟的可能性。
服務產業的發展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按照經濟發展規律,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性產業將會比重不斷增大,社會的需求也會不斷增加,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鏈的不斷延伸和分化,需要的服務性工作越來越多。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競爭環境的複雜化,越來越多的企業會有將業務外包的衝動,將其中的很多訂單,外包給零工經濟工作者,從而使自身的組織實現精簡化。而在供給方,能夠提供按需服務的工作者也越來越多,隨著大學教育的發展,具有相應知識水平的勞動者不斷增加,創造了充分的人力資源供給。
著名經濟學家科斯的「科斯定理」,指出了企業的邊界在於交易成本、談判成本和管理成本的相對比值。無疑,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交易成本降低,隨著交易成本的降低和大企業病的凸顯,使得人們越來越願意將把企業的邊界縮小,將市場變得更大。
因此很多企業在內部也建立了企業的內部市場,還有一些企業則建立了全新的勞資關係模式,將一部分勞動者轉型為合伙人,勞動關係發生了變化;並將更多的業務外包給市場進行,產業鏈和價值鏈得到了重塑,這是零工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經濟學原因。各種網路平台使得供需撮合更為方便,從而提供了很大程度降低了交易成本。
而從社會心理層面解析零工經濟的繁榮原因,首先在於,這種經濟形態迎合了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需求。相對於70后和80后,90后在物質更加富裕、信息傳播更為扁平化的環境中成長,他們的技能相對更加多元化,也越發嚮往自由和更加自我,對於傳統科層制的組織天然有著不信任感和畏懼感,願意選擇以更加自由的方式來工作。
其次是伴隨未來二胎大潮的來臨,以及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不能按照傳統方式上班的人群數量將更多,照顧老人和接送孩子,都會耗費大量的家庭勞動和時間。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對於這些無法按照正常上班考勤的人而言,零工經濟無疑是很好的機會。而由於大城市相對比較高的房價和生活成本,也會有很多有著全職工作的人,選擇以零工經濟方式來補充收入
從技術來看,各類網路生產工具的發達使得各種勞動可以更好地在線化。很多網站與平台都提供了網路外包服務,方便人們在網上申請工作並獲得收入,滴滴等共享經濟平台更是吸引了大量司機的加入。生產工具的在線化和溝通成本的降低,使得加入零工經濟更為容易。
同時,媒體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近年來的媒體傳播速度和傳播路徑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更加容易通過互聯網了解到其他人的生活狀況以及發展路徑,在媒體傳染性和示範作用的影響下,人們看到了很多基於零工經濟改變自身狀況的案例,會更加樂於改變自己的現狀,加入到零工經濟的隊伍中。而媒體對於零工經濟的宣傳,使普通人對於零工經濟有了更大的接受空間。
由於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各類創富夢想的案例,使得年輕人更加具有開拓和創新精神,由於經濟發展帶來的大量的創業成功案例,使得這一代的年輕人具有更多的樂觀精神,對於他們而言,過去的動蕩和下崗都已經是過去式,因此他們對於穩定沒有前代人那麼強烈的追求,也就對「零工經濟」有著更高的寬容度。
四、但零工經濟真的就是完美的形態嗎?
儘管「零工經濟」的概念被炒得火熱,但依筆者之見,這種經濟形態仍然有種種問題。
首先,獲得保障是人的天性之一,而零工經濟目前還缺乏保障性,相關法律還不夠健全。
零工經濟平台和從業人員形成的,是具有新型特點的勞動關係,沒有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因此在保障上還有死角沒有覆蓋。從國外法律來看,在義大利法律中,有類勞動者的規定,類勞動者處於勞務關係和勞動關係之間,有相應的法律保障。顯然有關法律制度還是需要儘快出台完善,以保障零工經濟形態下勞動者的權益。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成立工會、加重平台責任等來保障零工經濟從業者的權力。
再次,人其實都是需要交流的空間來磨練自己技能,提升溝通水平的。
管理學指出,現場溝通的效果,是不能被網路溝通代替的,現場人與人的互動所形成的激勵和靈感,能夠使得組織的效率更高。如果未來的工作完全是以零工形式存在,則有可能會降低效率。傳統的科層制的管理模式,即需要人按時在某個固定地點工作的形態,仍然有著一定的意義。
技術在造福人的同時,也會形成一定的壟斷性和依賴性,個人雖然沒有依賴於某個組織,但是卻需要依賴平台的不斷派單。技術本身卻有著一定的黑箱性質,你無法肯定平台的派單是最為符合雙方的「帕累托最優」的情況,個人可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特殊情況無法接受平台的安排,而如果不接受平台的派單,平台卻可能會有著相應的懲罰機制,這會使個人的利益受損,在《經濟奇點》這本書當中,我們就可以讀到很多有關零工經濟讓人疲於奔命的案例。
對於技術機制,需要考慮到經濟外部性和社會的總體福利,需要加強對技術的監管。因為,平台最終是需要提升效率的,技術是需要達到最高的效率值的,而會較少考慮到個人的種種情況。
因此,零工經濟這個詞,並沒有天生的完美性,它並不適合於所有人。
首先,零工經濟要求非常高的個人素質和個人管理能力,一旦進入零工經濟狀態,那麼個人需要掌握多種技能,且具有一定的風險控制和抵禦能力。因此每個人都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來判斷是不是適合零工經濟這種方式。
儘管企業有責任提升對勞動者的保護,也有義務幫助零工經濟者的掌握一些通用工具,但勞動者也需要有相應的準備。正如同經濟學家弗蘭克·奈特曾經論述,有一部分人有著更高的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承受意識,因此願意為了更高的事業成就而承受風險,而大部分人則獲得固定的收入。
當然,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努力發展合伙人機制,讓更多人獲得企業的股份,但是這個本質是沒有發生變化的。
而零工經濟當中,個人相當於成為了一個極其小的企業,也需要承擔起風險和很多企業的職能,但是相對於企業而言,個人並沒有獲得企業的地位,風險承受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可能對於一個勞動者而言,需要掌握相應的能力,對零工經濟有客觀全面的認識,有一定的工作經歷再加入零工經濟,才是合適的選擇。
–END–
作者:向坤,賽迪研究院互聯網經濟雜誌主編,公眾號:騰訊研究院(ID:cyberlawrc)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x9csXYorqxjltfQ2B5b1Bg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