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什麼是預製菜?一份已經成型、無需過多手續、簡單處理即可食用的菜品,即預製菜。而隨著春節臨近,預製菜這一形式再次大火,這一形式更是受到不少年輕消費者的喜愛。不過,預製菜未來真的能在餐飲市場割據一隅嗎?
年夜飯的餐桌上,今年可能會有一些新花樣。
臨近過年,預製菜產品再次火了,不少商家推出預製菜套餐銷售火爆。
隨著90后00后成為家庭環境中的主力,他們的消費習慣也影響了傳統餐飲市場,預製菜真的能顛覆傳統廚房嗎?
冷卻的廚房,火爆的賽道,預製菜能夠在餐桌上淘金成功嗎?
01
「預製菜?這東西不是叫半成品嗎?」微博上,一位網友對預製菜的名字提出了質疑。
的確,以料理包形式出現的預製菜,內含一份成型的菜品,消費者買回家,只需要加熱或簡單烹飪,即可端上餐桌,成就一頓美味。
不需要煎炒烹炸這樣傳統的烹飪手法,有了預製菜,小白也能變大廚。
在社交平台上,人們對於預製菜產品的關注度頗高,臨近春節,又逢各地疫情反覆,今年的年夜飯想要出去聚餐的人們恐怕要打消念頭。
對於不想自己做飯又想吃大餐的人來說,預製菜則成為他們的第二選擇。
事實上,預製菜已經不是什麼新產品。
在國外,預製菜已經擁有多年發展歷史,上世紀20年代,美國率先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快速冷凍機,冷鏈加工工藝延長食品保存期,刺激食品工業鏈不斷升級。
在此後40多年裡,冷凍加工業不斷改進完善。其中預製菜起源於上世紀40年代,80年代逐漸在日本、加拿大及部分歐洲國家風靡。
經過數十年發展,目前美、日均培育出在全球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大型預製菜企業,如Sysco、康尼格拉、泰森、日冷、神戶物產等。
在日本,預製菜在餐飲市場的滲透率高達60%。2020 年日本預製菜市場規模約 238.5億美元。
而在我國,預製菜行業的快速發展,大概從2014年左右,外賣行業的興起帶動預製菜行業發展起來。
早年間,預製菜的需求客戶主要在B端,比如我們熟悉的外賣店鋪,很多產品都是預製菜。
國海證券研究報告顯示,預製菜是近五年食品加工行業中發展最快的子行業之一。目前行業規模超2000億元,相關企業超7萬家,近5年湧入大量市場參與者。
山西證券報告則顯示,2021年中國預製菜空間規模預計達到3400億元,同比增長18%。
安信證券分析師指出,我國預製菜行業已經初具規模,到2025年行業規模有望增長至6000億左右。
同時,預製菜市場在C端的崛起與疫情有著直接關係,2020年初開始,新冠疫情的爆發喝反覆,使得「宅經濟」快速成為年輕一代的消費特色,人們的日常生活,消費,特別是餐飲消費,對外賣的依賴程度更深。
與此同時,預製菜產品開始被更多人接受和消費,90后00后一代受成長環境的影響,在家庭烹飪方面能力欠缺,年輕人依賴外賣,不會做飯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成品外賣和半成品預製菜,就成為很多年輕人餐桌上的常客。
不過,隨著外賣和預製菜行業相應發展成熟,新生代力量的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在預製菜和外賣之間甚至也出現了鄙視鏈。
一位網友留言:預製菜起碼比外賣乾淨,從自己鍋里炒出來,我放心。
留言下面引來不少吐槽,本質上,外賣和預製菜都是出自他人之手,有人說,外賣雖然多了兩手(廚師和外賣員)但與預製菜一樣,都是別人做好,你來吃。
現實情況是,無論預製菜到底是否與外賣相同,都在很大程度上對傳統餐飲和傳統飲食習慣發起了挑戰。
數據顯示,2020年天貓「雙11」期間,包括半成品菜、速食菜在內的預製菜銷售成交額同比增長約2倍。
市場同樣意識到預製菜產品帶來的衝擊,包括傳統餐飲品牌西貝,海底撈等,都開發了自身預製菜產品,以藉助品牌的力量迎合消費者需求。
國海證券研究數據顯示,60%的餐飲商家將餐飲零售化作為疫情結束后的工作重點,西貝的預製菜品牌「賈國龍功夫菜」,以及海底撈「開飯了」半成品菜產品都被認為是傳統餐飲品牌的一次重要嘗試。
山西證券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20年疫情期間,超九成連鎖餐飲企業開始出售半成品和預包裝食品,緩解堂食業務暫停帶來的現金流壓力、消化春節旺季備貨庫存。
據國海證券不完全統計,2019年至今,預製菜品牌至少完成了31起融資,涉及的品牌有17個,大部分品牌的融資階段停留在天使輪和A輪,其中主打火鍋食材產品的「鍋圈食匯」表現最為搶眼,從2019年8月到2021年,鍋圈食匯共完成6輪融資,總金額近5億美元。
從消費端來看,目前預製菜行業的主要客戶群體仍集中在B端餐飲相關企業,國海證券研究報告顯示:
目前,預製菜行業下游最大的需求來自於餐飲行業,佔比達80%。小吃快餐店、連鎖店,主打外賣的餐飲店,鄉廚,團餐食堂等是預製菜應用的主要場景。
而隨著預製菜產品進入市場的滲透程度越來越深,C端消費群體對預製菜的接受程度加深,也帶動著預製菜市場爆髮式增長。
從C端消費用戶的角度來說,預製菜和外賣在一定程度上有競爭關係,外賣行業的發展也能反映出預製菜產品的需求。
國海證券研報數據顯示,2011年開始,我國外賣行業快速發展,市場規模從2011年的216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6646億元,增長了30多倍。
甚至有機構預測,未來預製菜行業在我國將出現萬億市場。
02
「宅經濟」環境下,預製菜行業的未來廣受認可,臨近春節,預製菜在C端市場銷量突出。
在某購物平台,搜索預製菜可以看到,相關產品銷量火爆,其中,以半成品家宴私房菜禮盒銷量最好,探客財經查詢發現,這些團圓飯禮盒大多以10到12道菜為主,價格在300到800元不等,一些人氣很高的產品,月銷量都在2000單以上。
在消費者的評價中,對於預製菜產品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認可菜品的用戶認為,買到手主要圖方便省事,且相對於飯店,預製菜菜品的價格便宜,比較划算。
也有相當一部分用戶對菜品表示不認可,主要原因在於對菜品的口味,食材不滿意。
部分消費者表示,自己拿到菜品之後會進行二次烹調,根據自己的喜好加一些配菜食用。
不過,關於預製菜的分歧還不止於此。
很多消費者對預製菜的反對態度還在於,認為相比現時烹飪的菜品,預製菜產品需要添加更多的防腐劑才能保證銷售的不變質,在食品安全問題上表示擔憂。
一方面是為了省事而對預製菜買買買的支持者,另一方面是從健康角度對菜品提出質疑的消費者,預製菜帶來的爭議一時間很難化解。
不過,市場的增長卻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資本市場的表現,更印證了這個行業已經迎來了春天。
山西證券的研究數據顯示,2011-2020 年,我國預製菜相關企業註冊數量呈上升趨勢,自2015年起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行業企業首次突破4000家,2018年首次突破8000 家。
2020年受疫情影響,家庭預製菜消費量出現井噴,新註冊1.25萬家企業,同比增長9%。天眼查顯示,目前我國已有7.2萬家預製菜企業。
在資本市場,預製菜概念股已經迎來幾輪漲跌潮。
作為預製菜概念股的重點企業,國聯水產連續三天漲停。
此前,國聯水產董事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目前我國預製菜市場存量空間約為3000億元,按每年20%的複合增長率估算,長期有望實現3萬億元以上規模。
頂著「預製菜第一股」名號上市的味知香在2021年4月上市,藉助后疫情時代餐飲行業的風口力量,味知香一上市便引發資本市場關注,多次漲停。
味知香股價最高曾飆升至139.8元每股,截至1月20日收盤,味知香每股報83.6元,總市值83.6億。
另一家成立僅有5年的預製菜品牌麥子媽,因水煮牛肉大賣60萬盒而爆紅,而這個品牌在2021年也創下了全渠道銷售額增長超400%的成績。
資本的看好,消費者的追捧,藉助春節消費需求以及宅經濟興起的大環境,讓整個預製菜行業成為新一輪「風口上的豬」,萬億市場到底能不能實現,何時能實現?
預製菜真的能顛覆人們傳統餐飲習慣,上演一場「廚房革命」嗎?
在預製菜市場,單純以美國日本韓國這些國家預製菜產業發展作為參考,有一定局限性。
從中餐產品本質來說,菜品不止是滿足消費者飽腹功能,口味同樣重要。
中餐不同於西式餐飲,在口味上實現高度標準化,人們對品質中餐的衡量標準,口味要求是不可忽視的,從這一點上來看,預製菜以料理包的形式出現在消費者手中,對比現實烹飪的產品,口味分數自然會打折扣。
而另一點則是網友們十分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新一代年輕消費群體崛起,不僅希望消費的產品滿足自己的「懶」,同時對於食品安全有更高的關注度,這一點,預製菜並不佔優勢。
防腐劑等添加劑大量存在於預製菜中,相比傳統烹飪手法,增加了食品安全隱患,對於預製菜企業來說,如何把好食品安全關口,同樣存在不可避免的風險。
此外,預製菜產品對研發的考驗度更高,如何研發出更多元化的菜品,以滿足不同口味偏好的消費者,對於預製菜行業的未來至關重要,畢竟舌尖上的生意要想長長久久,滿足消費的可持續性至關重要。
相較於傳統餐飲,預製菜產品為了保鮮,對於冷鏈運輸的要求相對較高,且在C端消費用戶崛起的今天,如何保證分散消費顧客需求的滿足,對於產品運輸等環節的要求更高,這一點,對於成本支出也會有更高的要求,而如何平衡成本與口味之間的關係,則成為考驗預製菜企業的另一個難題。
「宅經濟」和「Z世代」無疑已經逐漸成為社會的消費主力,而伴隨他們而生的餐飲消費,自然會迎來一場新的變革,預製菜賽道尚未跑出真正的龍頭,入局者依然機會多多。
但擺在行業面前的難題也不在少數,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廚房顛覆者,也許不僅僅是幾款「料理包」能夠解決的,成熟的供應鏈,完善的市場結構,以及食品安全帶來的難題,這些困境的突破,需要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
如果萬億市場的風口真的已經到來,那麼誰將藉助風口真正從「豬」變成「龍」,則需要留給時間來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