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迅猛發展,如何應對避免失業?

「人工智慧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演進」,人工智慧的發展帶給我們哪些思考?它究竟會給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哪些變化?我們要如何去應對?

阿里達摩院票選出2020年十大科技趨勢:

  1. 量子計算進入攻堅期
  2. 工業互聯網的超融合
  3. 保護數據隱私的AI技術將加速落地
  4. 機器間大規模協作成為可能
  5. 晶元敏捷設計成為後摩爾時代晶元開發新模式
  6. 「上鏈量」將成為數字經濟活力的風向標
  7. 人工智慧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演進
  8. 計算存儲一體化突破AI算力瓶頸
  9. 新材料推動半導體器件革新
  10. 無處不在的雲最大化釋放雲計算價值

其中,我想聊一下「人工智慧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演進」,人工智慧的發展帶給我們哪些思考?它究竟會給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哪些變化?我們要如何去應對?

01 人工智慧與人的區別是什麼?

在《達摩院2019十大科技趨勢》中有提到:

超大規模圖神經網路系統將賦予機器常識:強大的圖神經網路將會類似於由神經元等節點所形成網路的人的大腦,機器有望成為具備常識,具有理解、認知能力的AI。

結合今年發布的趨勢,就可以明白目前人工智慧還在「感知」階段,各類感測器等元器件使得人工智慧在聽、說、看等領域達到甚至超越人類,但是人工智慧不具備邏輯推理、領域遷移等能力,也就是「會聽、會說、會做」但不會思考,它背後的思考是依賴於計算程序的,而目前程序還遠沒有達到人腦的複雜程度。

缺少認知能力也就是當前人工智慧與人的最大區別。

「人工智慧是否會毀滅人類?」這個問題備受好萊塢青睞,不少電影都反映了對人工智慧未來的思考。

《超驗駭客》講述了一個天才科學家威爾·卡斯特(約翰尼·德普飾)開發出接近人類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品」,不幸的是他遭到激進組織殺害。他的妻子將他的大腦數據上傳到了人工智慧機器「品」中,然後他的意識就復生了。

計算機根據他的大腦數據,繼續執行他的指令,只不過這些指令是根據他大腦的舊數據推演出來的。最終「品」發展到想要掌控所有人類,當然根據「好萊塢拯救世界」定律,這個災難被制止了。

這種情節在不少影片中都有提及,再比如我非常喜歡的美劇《疑犯追蹤》,男一號憑藉高超的技能設計出來一套「北極光」智能系統,可以監聽、監看所有的上網設備,調取所有網路數據,通過大數據,它就可以計算出最有嫌疑犯罪的人。

但是,北極光在試驗階段,自我衍化到一定階段就想要逃逸到外部網路中,獲取自由。男主為了遏制它的進化能力,防範不可控風險,設定程序每天強制清空北極光的「記憶」,相當於每天自殺一次。

反派則忠於人工智慧,認為人工智慧可以將人類世界引領到更美好的方向,他們釋放了另一人工智慧「撒瑪利亞人」,由它來擔當人類社會設計師,主導一切工作。

《超驗駭客》、《疑犯追兇》都描述了一種未來:人類在創造自己的上帝。如果人工智慧擁有自我意識,那在感知和認知方面都可能超越人類,它會想要做什麼?

最近,「基因編輯」案塵埃落定,賀建奎被判「非法行醫罪」,三年有期徒刑。2018年11月,賀建奎宣布第一對基因改造過的雙胞胎「露露」和「娜娜」已在中國出生。這在國際上引起軒然大波,國內外學者紛紛譴責。

我們為什麼反對「定製嬰兒」?

我們不妨先思考另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我們發現我們就是被設計出來的程序,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被設計的。那你會什麼感覺?你會不會想要掙脫這種設定,讓自己「自由」?

如果允許基因編輯,那以後出生的人是不是就是被設計好的?假設他是被完美設計出來的,那他是人類還是擁有人類形態的產品?

我有個朋友說,判斷善惡有一條基本的準則,就是看他有沒有把人當人看。

這似乎和某些人擔心人工智慧未來失控有些類似,人不能被操控,這是底線。

人類不會眼看著人工智慧把自己滅了,所以,人類不會允許在情感和認知上被人工智慧超越。

02 人工智慧會帶來哪些變化?

任正非說:「5G是小兒科的事情,未來最大的產業是人工智慧。」5G只是人工智慧的支撐系統。

對於我們而言,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人工智慧會替代很多人工,導致不少人失業。

那我們能阻止人工智慧嗎?

早在工業革命時期,機器的使用導致很多手工作業者失業破產。盧德,一位早期砸毀機器的工人,被拿來做了「運動旗幟」,工人們組織了「盧德運動」,企圖通過打砸機器,保住工作。

經濟學中將這種行為稱作「盧德謬論」: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會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導致失業率提高。

事實上,科技技術進步會使一部分崗位消亡,但也會創造更多的機會。大數據分析師、運營、自媒體人等等,不都是新興職業嗎?

曾經我的媽媽就跟我說:「你們這一代人,整天對著電腦碼字。其實,跟我們那一代人在工廠里踩縫紉機是一樣的。」

毫無疑問,那些重複性的、不需要思考的崗位首先會被人工智慧淘汰。曾經有人問過富士康創始人郭台銘:「為什麼富士康車間要製造100萬台機器人?」郭的回答是:「因為人類是動物,而管理100萬隻動物讓我頭疼。」

這也就是人與機器的差別,也說明了人工智慧未來與人的關係,在重複勞動方面,人工智慧會替代人類,而在決策、溝通等方面,依然需要人類。

人工智慧的強大應該是在「感知」方面衍生出來的,也就是依賴超越人類的感知配合強大的計算能力,最後達到某些方面超越人類。

《疑犯追蹤》裡面的北極光系統,它可以依靠全球攝像頭、麥克風、資料庫等「感知」,再依靠演算法,就可以得到有意義的結論——哪些人有犯罪動機。

人工智慧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演進,需要感知的強大,認知智能才有效。也就是說,人工智慧會在人類做不到的地方大放異彩,而所謂模仿人類的人工智慧,其應用會比較局限,而且難以產生高價值。

03 我們怎麼擁抱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大潮不可阻擋,那我們要如何應對?

達文波特在《人機共生》一書中給了我們五種應對策略:

  1. 超越, 建立全局觀,彌補人工智慧的短板
  2. 避讓,機器做它能做的事,人做人能做的事
  3. 參與,與人工智慧共事
  4. 專精,找到沒人想自動化的領域
  5. 開創,做人工智慧的「爸爸」

可惜,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大部分都已經來不及轉換賽道,做人工智慧的「爸爸」了。

那要怎麼辦?躺著成為變革的炮灰嗎?

當然不是,我們要擁抱人工智慧。

很多人想在崗位上做出成績,用自動化替代人工是很好的一個方向。那不等於自掘墳墓嗎?

《那年花開月正圓》裡面,孫儷飾演的陝西女首富周瑩開了織造廠,讓很多工人失業。同時,她也急需安裝調試機器方面的專家,能操作機器的工人,能維護機器的技師。很多人投入到變革中,發現日子反而更好了,既解放了勞動力,又創造了更多的價值,這也就是變革的魅力所在吧。

我們可以積極去優化現有工作,用自己的經驗作為智能系統的底層邏輯,等到智能系統替代人工之後,你就是最了解系統邏輯的人,你就成了人工智慧的「爸爸」。

每一次社會變革會導致眾多職業消失,同時也會創造大量的新興職業。比如,淘寶電商,帶起了無數賣家。智能手機的普及,讓滴滴、外賣、共享單車成為可能。直播的崛起,成就了眾多帶貨郎。

我們只要抓住機遇,在人工智慧大潮中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所以,我想說的,無論何時,我們要保持我們的好奇心,不要放棄學習。

現在我們年輕人看很多老年人,不會用智能手機,不會用電腦,但這兩樣技能在當代社會是基本到不能稱之為技能的能力。已經有公司在研究人機友好的可視化操作界面,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為人工智慧編程、設置框架邏輯就是基本技能。下一代人操控人工智慧可能就與我們現在操控電腦一樣稀鬆平常。

當然,也有一些領域是人工智慧難以進入的。比如,競技類賽事、藝術類表演等等,我們看的就是人們在超越自己,人工智慧是無法帶給我們認同感的。

打敗了柯潔的阿爾法狗,只能下下圍棋。人工智慧都有它的局限性,不能像人類一樣掌握多項技能,擁有全局觀。阿爾法狗沒辦法給你寫一本教程,不會跟你分享下圍棋有多麼好玩。但人就不一樣,中國女排奪得世界冠軍,這就是一種體育精神,可以振奮整個中國,阿爾法狗振奮的卻只是程序員而不是棋手。

總結一下,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擁抱人工智慧:

  • 將更適合的工作交給人工智慧,用自己的技能與經驗作為人工智慧的底層邏輯。
  • 保持好奇心,學習人工智慧方面新知識。
  • 如果你的領域人工智慧難以介入,專註並做好。

以上,就是個人關於達摩院人工智慧趨勢的分享,歡迎分享你的觀點。

 

作者:董樓主,公眾號:點墨樓,學技能、聊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