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當流量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從現代社會互聯網社交的現狀、意義、以及對人們的影響三方面發表了對過度社交的警惕和抗拒,希望人們能夠回歸本真,追尋自我。

我在很多社交軟體上都有小號,就是用來關注自己的同學,以前的好友的,號裡面基本都是些普通朋友,沒有日常那麼多騷話,也沒有那麼多獨特的見解。只是像條鹹魚那樣掛在那裡,一年半載才會發一條動態,作為以往的那個自己還在的證明。

前幾天,我朋友問我,是不是拿小號來恰飯了,怎麼幾百粉的號還能恰飯?

我打開一看,我的其中一個小號一直在給那些飯圈明星營銷號點贊,點了已經有大半年了,看得我一肚子火。

點贊也就罷了,錢呢,錢呢,錢呢?

一、互聯網社交現狀

除了工作必要之外,我已經慢慢的放棄了很多社交、社區類軟體。這些軟體帶來的大量社交和無用的信息對我而言與其說是消遣娛樂更不如說是一種負擔。

多人運動事件爆發時,吃瓜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但過了半天,我打開任何手機上的任何一個軟體,任何一個網站,任何一個社區,看到的都是「錘」「多人運動」「手機」這些東西。

八卦是一個很好的情緒調節品,但講真,吃瓜雖然很好,可我始終也只有一個肚子一張嘴,沒辦法24小時吃瓜;而且瓜吃多了,會拉肚子。

信息也是如此。

目前,過量的營銷內容幾乎充斥著整個互聯網:每個內容平台,每個社交軟體基本都是時政新聞、娛樂明星、網紅公知、營銷大V的世界。

一打開軟體,不是明星放屁都有上萬評論和轉發的無腦熱搜,就是各種勵志雞湯正能量,還有充當著人生導師實際收智商稅的營銷號。

除去這些,再往深處挖一挖就只剩一些毫無營養價值的搞笑段子,炫富拼爹、自拍賣萌等內容。社交網路過度的發達,以至於我們每天都在被動的吸收著這些營銷號產出的龐雜而無用的信息。而過度聰明的演算法也讓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被迫的陷入這種營銷浮躁的內容里。

我之前曾經在某app的首頁搜了一下奧特曼聯名款T恤,結果直到現在,我的各類軟體到現在都還在給我推送奧特曼戰力排名,閃耀迪迦跟常態賽迦到底誰的戰力更強,奧特之父頭上的角為什麼那麼大。

我雖然喜歡奧特曼,但我真的不關心奧特之父的角為什麼那麼大!甚至連我那個拿來當通訊錄的小號都變成了這個營銷世界的一部分。

科技在進步,信息壁壘被打破, 信息獲取變得便捷,世界觸手可及,這很好。

但很多時候,我們只想在營銷的世界里,留下一個從不曾變成流量,只屬於我們自己的角落。

我們並不希望自己變成一個工具,變成純粹的「流量」,但這個微小的願望也如此難以實現。

二、社交的意義

社交的存在,是有其存在價值的。人對自我存在認知是需要對應的坐標來進行錨定,而社交就是作為這種參考坐標而存在。如果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其他人,不存在社交,那麼我們所做的一切也就失去了意義。沒有了「對與錯」的參考,失去了「值與不值」的參照。

幸福不一定是對比出來的,但很多事情有對比才有價值。

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里,社交需求是基於人類基礎需求之上的高層次需求。當人脫離了最基礎的生存需求后,就會開始尋求社交需求。

因為這種沒有對照,沒有參考的虛無感會給人類自身帶來痛苦,會使得思考本身成為自我認同的阻礙。

在這種情況下,人便會感到焦慮、不安和迷茫。所以許多科幻電影會將「永生」作為一種終極的痛苦。

「社交」這東西主觀上降低了我們的迷茫和焦慮,讓作為個體的我們確定了自身的存在「意義」或者說存在「價值」,從而客觀上提升了我們的生活效率。

沒有集體就沒有個體,沒有社會就沒有個人,沒有他人就沒有自己。失去錨點的自由就只是一片虛無,我們的存在,因為別人的存在得到了證明。

這就是社交的存在意義——對個人積極的內在價值。

三、過度社交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1. 信息入侵,失去自我空間

但隨著互聯網的參與,社交圈被擴大,社交和信息的界限被模糊,大量信息的入侵讓我們失去了自我空間。在錨定點之外,湧出的大量社交信息反而讓我們產生自我懷疑,外界的大量信息時刻提醒我們:在這個世界,在這個社會之下,我們的存在意義,但卻忽略了我們作為人而言對自己的存在意義。

這個世界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你,你是互聯網下的吃瓜群眾,你是公司的員工,你是需要減肥的胖子,你是需要承擔家庭開支的丈夫,你是需要擔憂子女教育的父母,你是要焦慮未來的職場青年,你是要操心房子車子的工薪族。

一個一個的錨點像繩索一樣把你牢牢的捆在你該在的位置上,卻沒有任何一個點,是告訴你在撇除外界的雜音之下的你,到底又是誰。

你喜歡電影、漫畫還是運動?

空閑時你會出去一個人閑逛、癱在沙發上看劇還是坐在電腦前寫作畫畫?

不是作為公司的員工,不是作為傾聽的友人,不是作為那個處處為伴侶著想的戀人,也不是那個孝順的兒子,而是僅僅作為你自己。

在這個無處不社交的時代下,成年人,有時候想好好哭一場都是一件困難的事。

發一個喪一點的朋友圈,上司說影響不好,朋友說你矯情,家人又會過分擔憂。

你想宣洩,卻連一個無人的樹洞都找不到;你想分享,卻很難找到一個志同道合的人。

這些軟體,這些產品,這些我們用來消遣,放鬆,用來在這個虛幻世界尋找自己真實存在價值的東西,徹底成為了這個虛幻世界的一部分。

A4腰、iPhone腿、紙片人,說走就走的旅行,頭等艙的體驗,網紅打卡聖地,各種層出不窮的時髦熱搜詞都是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一輩子都無法觸及的目標。

拿起手機,手指劃過屏幕,動態中的明星、網紅,甚至是我們身邊的朋友都成為了社會標籤下的那個精緻模樣。

看完之後,摸摸自己肚子上的兩層贅肉,默算了一下自己卡里所剩不多的存款,一聲嘆息后打開了另一個軟體,企圖在各種段子和雞湯中尋找慰藉,但內心的那個小小黑洞卻始終無法被填滿。

在這種影響下的我們,每次發一條推送,一個動態,總是會細心的編輯每一句話,美化每一張圖片,突出自己的優點,避開自己的短處,生怕一個小小的缺點都會被放大,把那個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

為了一個個毫無意義的轉發點贊費盡心機。

每次打開一個軟體,都像一個巨大的巴掌扇向我們的臉,然後另一隻手緊緊的揪著我們的衣領,大聲怒吼「給我睜開眼好好看看這個世界,給我活得有趣點!」

漸漸地,我們發出去的每一條內容,都只不過是為了塑造一個積極、向上,陽光、完美的自己,而那個不太完美,有著缺點,小小怪癖和特點的自己,徹底的消失在了這個世界上。

2. 營銷號販賣焦慮,成為社交的附屬品

過量的信息,大量的社交都在不斷侵襲著我們的個人空間,讓我們變得焦慮而恐懼。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態,會耗盡我們的精力,讓我們無法專註於自己正在做的事。在這種情況下,你並不會停下來認知思考,只會開通更多各種各樣的社交媒體賬號,尋找更多的渠道去安慰自己,因為我們很難憑一己之力對抗這種焦慮。

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大量的信息,似乎可以緩解那種諸事無法預料的感覺。不幸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你無法從社交軟體自身找到某種答案或者解決措施,所以在翻閱了各種各樣的社交軟體后,可能會感到更加絕望。

你看完一個公眾號,告訴你現代人高糖高油鹽的飲食習慣和長期坐在電腦桌前的生活習慣正在慢慢的損耗你的生命。

於是你打開健身軟體,制定了一個健身計劃,搜索了附近的健身房,好像已經健身了一樣。

然後打開微博,看大V們吐槽健身的段子,底下數千個評論都好像和你感同身受。

翻開朋友圈,看到朋友發的健身照,最後你在底下評論「健身真的好難堅持」。

刷完這些,在短短一個小時內你彷彿完成了一個從墮落到救贖的完美循環,但關掉手機,除了給各個軟體貢獻了一次日活,給營銷號貢獻了一波流量,給自己增添了焦慮之外,你又得到了什麼?

自我成長?

沒有。

實際利益?算上手機流量跟電費甚至是負數。

為我滿足、快樂?

一下慘一下爽,加起來也是毛都沒有。

要擺脫這種焦慮和壓力,我們需要更多的專註於自己,而不是看著自身在社會下的那個虛幻的投影。

最近,繪畫圈博主@瀟十里發文稱,稱自己打算脫離原本的社區,在躺平建了個號,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躺平上,更多的專註於跟圈內好友交流,他的推文引發圈內瘋狂轉發。

很多畫手、同人圈子的用戶對社交的實際需求,更多的是像躺平那樣,用來跟同行好友,共同興趣愛好者進行交流,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像躺平這樣,能夠分享自己真實生活,能夠被同好者看見,共同交流的環境,而不是一個被大量營銷號包圍,隨便發點內容就擔心被人剽竊,被圍觀群眾口誅筆伐的泛流量社區。

而許多厭倦了現在社交軟體的用戶也是如此。

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可以認真分享自己的生活,不用天天一打開軟體,就看到哪個明星離了婚,哪個網紅被打臉,或者哪個奧特曼長了幾根角的無用內容。

他們需要更多像躺平這樣,一個真實的生活分享社區。

在這個社區里,沒有通訊錄關聯,不用被迫地回到那些無用的社交。

沒有開屏資源位、貨架這些推廣功能,不用天天看到那些無聊的商品信息;沒有強push,不用一開手機就看到又哪個明星離婚,汪峰上不了熱門這種推送;更沒有天天搬運內容刷數據給我們製造焦慮的營銷號。

在這裡,網路社區可以成為真實世界的一部分。社交可以成為「我」的一部分,而不是把「我」作為社交的附屬品。

3. 失去自我,無法做真實的自己

很多人其實只是希望有機會能做真實的自己。

沒有那麼多改變世界的努力,沒有那麼多美麗帥氣的精修照片,沒有那麼多說走就走的旅行。只是在出租屋裡,做個安安靜靜躺平在沙發上的「廢物」,只是在社區里,和跟自己一樣的人真實的交流。

但世界不允許,互聯網不允許,那些精緻的營銷號不允許。

在營銷號們描述的那個世界里,你必須是那個6點起床跑步,7點給自己做一頓精緻的早餐,8點出門上班職場拼殺,晚上出門蹦迪撩仔撩妹,周末玩無人機、滑板、看畫展,假期去摩洛哥旅遊,在澳門塔上蹦極的精緻年輕人。

而不是那個躺平在沙發上,刷著自己喜歡的小說,閑時待在家裡畫畫看番,偶爾和朋友討論哪個漫展更好玩的無聊普通人。在他們的眼裡,我們必須是流量,我們也只能是流量。消費或者被消費,是我們的宿命。

三、小結

流量,是互聯網的基礎。但對個人而言,自己才是一切。社交和外界信息能夠讓我們認清自己,擺正位置;但過多的社交和信息,只會讓我們被固定,被「世界」所捆綁。

社交的本質是為了擺正自身位置,確定自身存在價值;但如果為了「價值」而生活,為了社交而社交,純粹是自尋煩惱。

或許是時候,讓社交和信息回歸他們原本的用途,讓他們為用戶所用,而不是反過來綁架用戶。

世界需要流量,但我們需要自己。

 

作者:半佛仙人,微信公眾號:半佛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