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之前比特幣的火熱,伴隨而來的卻是割韭菜的詐騙,人們對其信心大減。但數字貨幣的發展,關於區塊鏈、比特幣的關注度也重新火熱了起來。本文作者將其整理成一個系列進行講解,本篇文章著重介紹比特幣發展歷程和產生背景,希望對你有幫助。
從10月9日凌晨起,在深個人就可線上申領數字人民幣紅包,發放的紅包總額達1000萬。繼之前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試點數字人民幣后,此次紅包發放進一步拓展了數字人民幣的試點人群和場景範圍。相信不久的將來,大家在日常支付中除了可以使用支付寶、微信、銀行卡、現金以外,亦可以使用數字貨幣完成日常支付所需。
隨著試點的進一步深入,區塊鏈、比特幣、數字貨幣的關注度和熱度也重新起來了。在此整理成一個系列專題,向大家詳細闡述說明。專題闡述的脈絡思路包含:比特幣產生的社會背景、比特幣底層核心邏輯、區塊鏈應用及未來發展方向、數字人民幣的邏輯和價值。
專題文章由本人閱讀書籍和資料整理所作,本人非專業精通人士,如有闡述誤區,歡迎盡情指摘。
一、比特幣發展歷程和產生背景
比特幣從最初的一文不值到2017年12月摸到了近2萬美元/個的高峰,比特幣暴富的神話使人們趨之若鶩。
之後一年裡雖然比特幣市值下跌的厲害,但各種各樣的token幣發行卻如火如荼。大部分token幣明裡打著暴富的旗幟,背後卻實行詐騙忽悠的勾當。
隨著人們信任的崩塌,各樣的token幣也隨之一文不值,大部分人自然也成為了鮮嫩的韭菜。導致最近1、2年,人們對於比特幣、區塊鏈、數字貨幣的關注熱度也大幅下降。
最近央行在進行數字人民幣試點,大家對此的關注度又起來了。
本章節為專題的第一章節,旨在對比特幣和區塊鏈的基本概念、發展歷程、產生背景做簡單說明。
1. 比特幣發展歷程
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危機,公認的「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在這年發表了一篇論文白皮書《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模型》(有興趣的可以百度白皮書原文),在論文中針對第三方平台的不透明、不可控、花費高的缺點,提出了區塊鏈技術模型:去中心化、不可增發、無限分割。2008年11月1日,比特幣正式在網路上發行,發行前後一年多時間並不具備市場價值。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在芬蘭赫爾辛基某小型伺服器中挖出50枚比特幣,比特幣從此登上貨幣市場舞台。
最開始沒人願意接收比特幣。有個程序員用10000個比特幣換了一個披薩,摺合0.003美元/個。之後隨著挖礦的人越來越多,參與交易者也越來越多,比特幣從2010年的0.003美元,漲到最高的2017年12月18日的18674美元(下圖是20089,不同的交易平台價格有所差別),翻了6224666倍。目前價格徘徊在10000美元上下。
2. 什麼是區塊鏈
比特幣誕生之初,沒有比特幣和區塊鏈之分,比特幣就等於區塊鏈。之後將比特幣的底層數據結構取名叫區塊鏈。
區塊鏈和比特幣的關係:區塊鏈是比特幣系統的底層技術,比特幣是區塊鏈的一個應用實現。
區塊鏈是一個數據結構,從本質上講,它是一個分散式資料庫系統。分散式網路部分節點將數據打包形成區塊,區塊按照時間戳順序進行連接,形成一條區塊鏈。
區塊鏈里的區塊內容是比特幣交易的信息。
小王比特幣賬戶有2個比特幣,需要匯款給小張1個比特幣,小王匯款1個比特幣給小張這筆交易記錄就存儲在區塊中。一段時間內全網的部分交易信息打包成一個區塊,不同的區塊按照時間順序進行鏈接。類似我們自己記賬,有一月份賬本、二月份賬本、三月份賬本,為了防止賬本丟失,每個月賬本記錄上一個月賬本存放的位置。
3. 什麼是比特幣
廣義的比特幣是整個比特幣區塊鏈網路,而狹義的比特幣是人們傳統理解的貨幣比特幣,類似於人民幣一樣的貨幣。這裡簡單解釋一下狹義的比特幣產生的邏輯,在之後的章節會對狹義比特幣的作用詳細說明。
上文區塊鏈小節說到,節點將比特幣交易信息打包成區塊。打包成區塊的節點將會獲得比特幣網路獎勵的比特幣作為打包工作的酬勞。這就是比特幣發行機制。
第0個 – 第21萬個Block,每個Block獎勵50個比特幣,第21萬-第42萬個Block,每個Block獎勵25個比特幣,依次遞減,最後比特幣全網中只會有2100萬個比特幣,目前發行的比特幣接近2000萬個了。
4. 比特幣產生的背景
比特幣不同於當今社會的法幣,如美元和人民幣。法幣的發行主體是國家,而比特幣沒有發行主體,它通過比特幣網路按照演算法自動發行。
很多人很奇怪,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非傳統意義上的貨幣,比特幣又如何保證其信用價值,它又怎麼從默默無聞,分文不值發展至如今1萬多美元一個的?
任何新事物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問題產生需求,需求衍生解決方案。當今社會存在的一些問題是導致比特幣產生的直接原因。下面將詳細闡述這些問題。
貨幣的問題。貨幣的發行權由國家掌控,貨幣政策為財政政策服務,為了謀求發展,國家超發貨幣導致通貨膨脹,人們的貨幣越來越不值錢,貨幣成為國家洗劫人民財富的工具(貨幣的發展史詳見文章支付發展歷程——帶你了解支付背後的那些事兒)。
中心化機構的問題。首先說明一下中心化機構存在的意義,中心化機構是一種信任媒介,它承載著信任的傳遞。比如支付寶,它是個中心化機構,構建線上買家和賣家的信任傳遞紐帶作用。
但中心化機構存在一些問題:
- 中心化機構搜集用戶信息佔為己有並隨意使用這些信息,然而信息的創造者沒有任何好處
- 中心化機構存儲大量的個人隱私信息,中心化機構容易作惡或者被攻擊,導致隱私的泄露。比如Facebook隱私泄露事件
- 集聚化造成富人更富,窮人永遠處於被剝削階層
其他問題:
- 財產權:很多財產沒法證明所有,被腐敗官員肆意剝奪
- 跨境匯款需要高額的手續費,而且時間漫長
- 公益捐款經常被腐敗官員佔有,捐款者不清楚錢款的去向
- 創造者,如音樂人、作者的資產被肆意盜版和傳播,侵害了創造者的利益
- 政府的很多工作不透明,存在貪污、受賄、作假、以權謀私等很多現象
- 等等
上面所說的所有問題都是信任問題,原因是存在人腦中的信任媒介存在不穩定性。所以很多極客們就幻想存在一個「上帝」,大家只需要信任「上帝」就可以了,不需要依賴任何中心機構。
「上帝」有哪些特點呢?
- 不屬於任何一個中心化機構,不受任何組織和個人管控
- 信息不能隨便被篡改,只有信息擁有者可以使用這些信息
- 數據是公開的,大家可以查看這些信息
- 信息的來源去向都一清二楚
這個「上帝」就是區塊鏈。區塊鏈解決的核心問題是通過機器信任來取代個人主觀信任,降低信任成本,再基於機器信任重構社會協作關係。人們只需要信任機器就行了,而機器目前階段是不需要信任的信任。
5. 人類社會協作的演進
上面闡述了比特幣產生的直接原因,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人類社會協作的演進過程,相信會對比特幣產生底層背景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人類社會的演進經歷了4個階段:原始人階段、認知革命階段、農業革命階段、科技革命階段。
原始人階段。這個階段形成以血緣為紐帶的聚居群體。此時的原始人與其他動物無異,日常的採獵工作由部落的成員分工協作完成,不會產生跨血緣部落的協作,此時協作的群體自然數量在150人以內。
認知革命階段。7萬年前,智人出現認知革命,文明演化的速度開始大大加快,通過語言技能、虛構想象能力,智人建立了初步的社會政治規範,產生泛神論,產生以信仰為紐帶的大規模協作。
此時協作的群體數量突破了150人的自然數量,協作的群體數量能達到上千。舉例:A血緣部族把太陽作為部族圖騰,B血緣部族也把太陽作為部族圖騰,而C血緣部族把熊作為部族圖騰。A部族和B部族就可能聯合起來把C部族趕出領地並搶奪其資源。
這種聯合部族的協作人數和能力大大增加。大家知道,現在的人類屬於「智人」人種,起源於東非大裂谷,以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不只是我們智人,還有尼安德特人、山頂洞人、元謀人等等。具備虛構能力的智人通過大規模的協作消滅了其他人種,站在了食物鏈的最高點。
農業革命階段。農業革命后,單位面積能養活的人口大大增加,人口大爆炸;文字產生,由想象建立的秩序使協作範圍、協作人數大大增加,產生了城市、國家。此時協作的群體數量能達到萬級、至百萬級。國家戰爭、大規模工程得以產生。如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的長平之戰,戰神白起坑殺40萬俘虜,戰爭的規模達到了百萬之巨。
科技革命階段。科學革命后,生產力極大提高,人類的協作方式和協作人數進一步增長,全世界的人們參與到社會協作中來。製造一架飛機需要全球非常多的公司和員工協作;現在用一台電腦就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和世界上的其他人協作。此時協作不僅僅是規模的擴大,協作模式也大大升級。
上面扯了那麼多歷史,其中隱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人類可以大規模協作,也就是人類社會協作的基石是什麼?
人類協作的基石是信任。人與人、部族與部族、公司與公司、國家與國家等等之間的協作都是基於信任。
信任不是憑空產生,信任需要信任媒介,也叫信任體。
- 小範圍的信任媒介:血緣、溝通、圖騰等
- 大範圍的信任媒介:政府、國家、宗教、信仰、公司、貨幣、法律等
以上信任媒介還是以人為主體,是存在人腦中的虛構體,我稱之為主觀信任媒介。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人類與有些事物的協作已經無法使用主觀信用媒介。比如日益發展的機器人。機器人不具備虛構能力,可能不認同主觀信任媒介,無法和人類構建信任關係。
那麼如何和機器人之間產生大規模協作?如果要產生更深、更廣的社會協作,需要新的信任體的出現!這個信任體肯定不是人類虛構的信任體,而是凌駕於人類和機器人之上的一個信任體。
與其說是信任體,更加清晰的表述應該是規則、機制、規律。它是客觀的,不隨人的意志轉移。它能將更大範圍協作體包含在內。當它到來時,就是新一輪的社會協作革命。
而目前,區塊鏈是人類探索下一茬社會協作革命的一個實驗品。我們只需要給予期待即可。
感謝您的閱讀!
如有寫的不合適的地方,可盡情指摘。
作者:語冰,微信公眾號:無用思維(ID:MindBe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