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網路內容社區?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讀:人們是群居動物,不僅僅體現在現實中,在網路上亦是如此。社區氛圍濃厚的產品 ,它的用戶粘性高。在這個推薦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網路內容社區?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你分享。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互聯網社區產品的建造哲學開始向著人類城市靠近,以至於《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這本書,幾乎成了產品經理們的必讀書目。

當然,上述發言不是說這種類比沒有意義,而是單純感慨,為什麼即使到了5G時代,打造一個虛擬社區,還會像建造一個人類宜居的城市一樣複雜。

現如今,關於社交與社區,幾乎成為了中文互聯網上足以引戰的話題。上至天涯、貼吧等初代產品,下至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再到2020年的B站,2021年的CH,互聯網風口迭代,熱點頻出,但一落到與內容社區相關的討論上,總是會繞回原點,呈現出莫比烏斯環般的命運。

這是為什麼?

答案的指向可能很簡單,一個虛擬社區的建構與現實城市發展的邏輯並不總是相似。很多時候,它沒有給定的約束條件,這就導致社區內容的生長和平台用戶所獲得的體驗,不能夠總是處在同一水平線。

那麼,新的問題來了,在這個賽博的推薦時代,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網路內容社區?

01 沒有永恆的理想社區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文互聯網所誕生的社區產品,大多都沒有自根本上脫離BBS範疇。

而放眼看去,時下成型的社區環境,也大多由BBS演化而來,不管是豆瓣鵝組和知乎這些話題類的UGC,還是和今日頭條一樣的資訊類UGC,更或是B站這種典型的創作者UGC,其實仍然遵從著內容本位的邏輯。要說變化,只不過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輿論廣場的增多,社區內容討論與生產更加細化了而已。

當然,這也導致,BBS時代曾存在的一些致命問題,在現在的一些社區產品身上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甚至隱隱有越演越烈的趨勢。比如,當年天涯發生過的頭部KOL的相繼出走,後來在知乎、B站等平台身上也曾復現,至於內容焦慮和社區做大之後的氛圍水化,則貫穿中文互聯網每個社區產品始終。

而且,很大概率,這些社區產品所面臨的內容窘境依然會在下一代社區身上重複。但即使是這樣,社區產品也還是互聯網世界最具魔力的產品類型之一,上至投資人及產品經理,下至用戶和內容生產者,都對此充滿表達欲。

但同時,社交和社區也一直是互聯網創業者們想征服但常常折戟的領域,前赴後繼湧進來的人很多,最後大多都被現實教做人了。至於跑出來的產品,大多都有那麼點奇異的運氣,要麼口碑好,像即刻這樣做到了小而美的極致,要麼身家厚能砸錢,或者像B站這樣人緣爆棚,有源源不斷的內容吸引用戶進來。

說到這,得明確,社區和社交雖然只差了一個字,在很多時候功能也相似,但本質上是兩種驅動,前者是弱關係,後者是強關係驅動。尤其是在社區里,用戶間的關係很弱,大家基本通過內容產生交互、連接,但社交產品不是,它往往有著很直接的點對點的溝通需求。

落回到社區。我始終認為,沒有永恆的理想社區。

這就像人類城市,總會面臨人口、經濟、資源等方面的起伏,對於社區來說,用戶、商業化考量,甚至內容池的構建,這些也是很現實的問題。哪個方面是短板,有朝一日必然會顯現出來。

但這恰恰也是社區產品的魔力所在,用戶與之共同經歷的失落與失去,有時反而令這種短暫的精神寄居會異變出更深的聯繫,比如80一代對BBS時代的集體懷念,更比如當年二次元老宅誓死守護的小破站。

02 推薦時代的兩面性

時至今日,聊網路內容社區,還有一個繞不開的大前提,那就是,所有的自我選擇背後,其實已經隱藏了一個推薦時代。

而推薦的背後,是演算法,是機制,這是一個反覆推演的過程。一般來說,功能細節未必能決定社區產品成敗,但推薦背後的激勵機制卻可以。

比如B站,它的內容推薦機制一度被認為很迷,但事實上,跟流量型平台比起來,B站算做得還可以了。一方面,視頻化的內容有著極高的創作門檻,另一方面,得益於社區內已經成型的文化認同。

科技媒體和一些行業觀察者以往在提到B站的時候,總是喜歡用「路還很長」這句話來做結尾,包括我自己也這麼說過,但我從來沒有細想過,這種感知背後存在一種什麼樣的認同。

現在來看的話,可能是一種微妙的平衡。

我們知道,內容生產者最原始的需求有兩個,一個是認同,另一個是金錢,大多數平台都是金錢導向的,但設計者一旦習慣用金錢來刺激,就很容易讓內容生產者走入套路化表達。

B站也有收入激勵,但排第一的,還是認同。之前有人扒過B站代碼,分析過B站的內容推薦機制和內容推薦的加權演算法,最後發現,設計思路基本可以理解為用戶付出的動作成本越高,UP主視頻的價值越大,觸發加權推薦的可能性也越高。

其實這個加權演算法的前台表現,就是B站用戶都很熟悉的一鍵三連:點贊、投幣、收藏。

其中,點贊的行為是最簡單的,而投幣這個行為要用到的硬幣,需要用戶參與社區互動才能獲得,譬如投稿、正式會員的登陸等。而收藏,不同於其他平台,B站的收藏夾有分類上線,用戶收藏就得自己歸類。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除非對視頻很認同,或者視頻本身很高質,否則很難觸發用戶的收藏行為。

所以,B站一鍵三連這個設計,其實也有在測試用戶對視頻內容的認同程度,收藏高、投幣高的內容,更容易觸發二次推薦,獲得加權。

這似乎是B站獨有的特色,因為流量型平台基本是一刀切,要麼按照大V咖位和粉絲數來分配,要麼純靠博主慢慢積累。而B站的這個設計,在避免頭部板結的同時,也讓真正優質的內容有更多曝光機會。

總結來看的話,B站通過這些演算法設計和推薦規則的設計,讓社區有了自動甄別、推動好內容的能力。

我有一個在B站做UP主的朋友,曾這樣描述她對一鍵三連的渴望,在她看來,UP主收到投幣的心情和當年寫同人文收到讀者長評一樣,是「三伏天喝冰鎮酸梅湯,躺平了也要起來加更填坑的」。

03 沉澱屬於社區的價值觀

在很長一段時間,業內人士對社區產品的前景都保持審慎態度。

原因很簡單,做社區實在不是容易事,可能一直做不好,也可能一時做得好,但總歸免不了有出問題的時候。復盤簡中的社區產品史,從來沒有哪個產品是沒有遭受過輿論風波的,要麼內容出問題,要麼用戶出問題,要麼產品自身出問題。

但其實,縱使過程充滿臟苦累,可人們還是需要社區,一方面,社區對內容創作來說,是最長期、健康的載體,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在數字世界里找到一些切實的共振,這是點對點的社交產品難以賦予的,只有沉澱了內容的社區才能實現。

尤其是在這個分秒必爭的短視頻時代,時間的厚重感被拂去,從快手的57秒行業標準,到頭條系的四分鐘準則,被feed流狙擊的人們,很少有選擇權。所以,做社區也往往做得粗糙。於是,在時間熔爐之外,年輕人開始自造社區理想國。

翻看當前的社區產品,很輕易就可以發現這一點,比如,他們把即刻這種RSS訂閱工具逼成了興趣社區,也把B站和網易雲音樂趕向了社區化之路。甚至還自發形成了知乎的謝邀體,小紅書的姐妹氛圍,以及B站的一鍵三連文化。看起來,是社區產品依靠內容聚合用戶,但其實,二者是相互成就,好的社區也會反過來讓有表達欲的用戶去生產內容,一來一去,社區氛圍就自然成型了。

要知道,我們未必總是能和社區中的其他用戶發生共振,但都有著一個趨同的、基礎的價值判斷。就好像提到小紅書,你會覺得這裡女性用戶更多,以好物分享為交流要點,而提到虎撲,則是直男天堂。

這是我們對一個社區的認知,這貌似只是內容調性不一,但其實內容層面就匹配著社區的價值觀了。

這裡面最典型的,可能要數B站。這是一個非常鮮明的案例,在社區文化認同和價值導向方面,可以引發我們很多思考。

市面上可能沒有哪一個社區產品可以達到B站這樣的濃度,既有自成一派的黑話體系,同時又有著廣泛的年輕認同。在B站成型之初,其實很多人是為番劇而來,但最終卻為社區而留。

在這個創作者源動力向「錢」看齊的年代,B站UP主們還能單純為一鍵三連而加更,想想就有點可愛。當然,也有創作者是想來流量窪地撈一筆,但大多都動作走形了。尤其這段時間,很多公號作者開始嘗試文字轉視頻,甚至把第一站選在了B站,但可惜的是,一上來就搞「工業化生產」,反而有點反B站了。

之前我們總結過B站和網易雲的社區氛圍有哪些共同特徵,重點提到了三方面,一個是小眾與長尾的力量,一個是三連背後的互動文化,還有一個是視頻+社交的延伸。

就B站而言,它之所以能接住這一代年輕人,除了踩中視頻紅利以及對內容創作者的友好,還因為它本身就是年輕文化的結晶,它的成長之路其實對應著這一代小朋友的成長之路。

所謂內容層面就匹配著社區的價值觀,不外如是。

最後,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在這個信息豐沛但嘈雜的線上世界,我們為什麼還需要網路內容社區?因為賽博流浪漢們需要一個棲身之所。

#專欄作家#

吳懟懟,微信公眾號:吳懟懟(esnql520),前澎湃新聞記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17年度作者,新榜2018年度商業觀察者,資深媒體人,專註互聯網內容、品牌與公關領域個性解讀。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