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幾乎所有可穿戴設備都會提出數據的概念,並以此來希望用戶能夠長期隨時佩戴。但是目前對於這些數據的利用仍然非常有限,這也讓用戶覺得數據無用。
2013年的科技界略顯平靜,除了Twitter上市,並沒有令人激動的大事件。但從趨勢上看,2013年可以被稱為智能硬體和可穿戴設備的元年,尤其在中國市場,人們開始越來越多的關注到這一領域。
在國外,Jawbone、Fitbit、Pebble、耐克等公司都推出了智能可穿戴設備,這些產品也在國內受到創業者的追捧——開始模仿推出類似的產品。這裡面模仿最多的就是以Jawbone為代表的智能手環和以Pebble為代表的智能手錶。
但是,國內的可穿戴設備出現了「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在一輪輪宣傳造勢之後,各家公司在產品的推出上往往不盡如人意,要麼是跳票要麼是產品推出后難以讓用戶滿意。
而且在國內進入可穿戴設備的大多是創業公司,互聯網巨頭大多數還處在觀望狀態。雖然一些大公司也推出了智能硬體產品,比如隨身WiFi和路由器等,但這些硬體設備仍然偏傳統,並且更多為試水性質。
反觀國外,2014年開年兩件大事都和智能硬體及可穿戴設備。一件是谷歌(微博)32億美元收購智能家居公司Nest Labs,另一件則是谷歌宣布其正在研發具有血糖監測功能的隱形眼鏡。另外,谷歌也計劃在今年正式商業化推出谷歌眼鏡。
似乎國內的情況和國外有很大的不同。而這種不同也讓創業者開始反思,在智能硬體和可穿戴設備成為趨勢的時候,該怎麼做才能真正把握住機會?
智能手環和手錶的市場在哪裡?
「用戶在哪裡」是國內智能手環和智能手表面臨的最大問題。看似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這些產品的用戶,但無論是手環還是手錶,都不是生活必需品。
對智能手環來說,目前包括Jawbone在內的產品,主打功能是跟蹤運動情況和睡眠情況,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很多人並沒有這樣的需求。雖然人們都會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但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有強烈的「未雨綢繆」的意識。
因此智能手環在國內的用戶基礎其實很小。很多人關注智能手環僅僅因為其有趣,並非真正需要。而是否需要一款產品,才是人們買單的最重要原因。
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產品宣傳時關注度高,推出後效果平平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則是老生常談的硬體製造的困難導致產品不斷跳票,無法按期推出
用戶是否真正需要的問題,在智能手錶上同樣存在。
「智能手錶做出來很簡單,做好很難。用戶買了之後能幹什麼這個門檻,我們到現在也不能說完全跨過去了。」智能手錶創業公司映趣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王小彬告訴騰訊科技。
映趣科技新推出的主打產品是inWatch Z,其主要目標用戶是商務人士。王小彬對inWatch Z的定位是商務人士的第二部手機——商務人士往往需要兩部手機,而第二部手機往往只需要較為簡單的功能,可以用智能手錶代替。
inWatch Z是第一代inWatch One的升級版。inWatch One自從去年8月推出,在國內一共銷售了4000台,王小彬也坦言這是一個不及格的產品。
不過,國內智能手錶的市場並非不存在。事實上,深圳成熟的供應鏈體系早已能夠生產出各種智能手錶。「現在深圳一個月能出50款新的智能手錶。」一位行業從業者告訴騰訊科技。而在「智能手機」概念普及之前,淘寶上就充斥著各種「手錶手機」。
但如果國內智能手錶的主力軍是這些產品,這和人們對智能手錶的期望著實有很大的差距。
醫療健康領域的可穿戴:用戶需求明確
相比智能手環和智能手錶這種人人都可以有,但人人都不是必須要有的產品,一些主打醫療健康領域的智能硬體產品定位更為明確。
就像以上所述,人們並非不關注健康,但是並不願意時刻關注自己的健康。人們對健康的關注,更多發生在生病或者身體不適的時候。而如果能在人們生病的時候起到作用,這樣的產品就更能打動用戶,比如在用戶發燒的時候提供體溫計。
對於發燒的病人,體溫是最重要的身體指標。大多人成年人發燒並不需要特別重視,因為成年人能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但是對於兒童和嬰兒來說,發燒就棘手很多,因為兒童有時候不會表達,家長就必須時刻關注。
睿仁醫療就針對這樣的場景推出了一款智能體溫計。和傳統管狀體溫計不同,這款體溫計是一個鵝卵石型,5X3厘米大小,厚度為0.65厘米。孩子的父母只需要將其貼在孩子腋下,就能實時監測體溫,並且可以設置報警溫度,從而在手機上獲得提醒。
這看起來是一個簡單的設備,但睿仁醫療公司為此也研發了近兩年時間。「我們最後用了三個感測器來感知體溫,因為體溫的準確是核心。並且找了專業的人設計外形,這樣戴著才不會難受。」聯合創始人兼CEO鄭世斌告訴騰訊科技。
幾乎所有可穿戴設備都會提出數據的概念,並以此來希望用戶能夠長期隨時佩戴。但是目前對於這些數據的利用仍然非常有限,這也讓用戶覺得數據無用。
但是對於體溫計來說,用戶只需在特定時間佩戴(甚至不需要發燒時一直佩戴,可以僅在晚上或者體溫不穩定的時候佩戴)。更重要的是其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讓家長知道孩子的體溫是否發生了異常,以便及時就醫。而體溫計記錄的體溫變化也能對醫生有所幫助。
雖然這種使用場景讓這款設備並不適合所有人,但這樣的定位讓這款產品有明確的目標用戶。「現在我們最大的挑戰是營銷,就是讓目前用戶知道我們的產品。我有的朋友有孩子,他們就覺得我們的產品非常符合自己的需求。」鄭世斌說。
不過醫療健康領域也有其限制。因為涉及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很多產品都需要通過監管部門的認證才能上市銷售,這對於創業公司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而一旦產品出現問題,過去積累的聲譽也將毀於一旦。
這也是現在大多數醫療健康的可穿戴設備往往停留在檢測環節,而不涉及治療環節的重要原因。不過隨著感測器技術的進步,在醫療監測方面,可穿戴設備會有更多發展的空間。
來源:騰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