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是誠實的:地圖推O2O商業化,時機並不成熟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到今天,沒人敢懷疑地圖在移動互聯網生態里的價值和重要性;但關於地圖在移動互聯網生態里的角色定位,卻有點讓人陷入迷霧的感覺。

行業里公認的地圖雙雄高德和百度,雙方已經在方向上開始分化:百度不遺餘力地想把地圖打造成線下流量的綜合入口,並加速與旗下糯米的融合,形成現金流;高德則正好相反,將在產品上將弱化O2O商業化的權重,轉而強化出行服務的精度。

輿論也分為立場鮮明的兩個陣營,各執一詞,核心就是圍繞著「地圖產品上該不該大包大攬力推O2O的貨幣化?」這個問題。

最近出來一些關於地圖導航應用的行業報告,雖然沒有直接討論上面的問題,但從用戶需求角度出發的數據還是非常有參考價值的。

 一、傳統地圖導航最後一塊陣地,已經開始淪陷

艾媒諮詢(iiMedia Research)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駕車用戶在導航設備的選擇使用方面,手機導航+手機地圖的新興移動互聯網組合,與車載前裝導航、攜帶型導 航儀、嵌入式設備的傳統地圖導航產品使用比例,已經接近4:5——此前,這市場是完全被傳統設備壟斷的。

很顯然,手機導航/地圖自免費后已逐步衝擊傳統的車載導航市場,在年輕車主中尤為突出,其用戶使用覆蓋率甚至已超過車載前裝導航系統。報告認為,傳統導航方式存在幾大缺陷,包括無法實現實時路況跟蹤、地圖更新不及時與陳舊,是導致車主轉向手機導航的重要原因。

其中,「地圖過時/升級不便利」這一缺陷最為用戶詬病,佔比72.5%;其次為「沒有實時路況跟蹤」,佔比68.2%。此外,車載前裝導航使用的順暢性也遭部分車主詬病,「輸入目的地麻煩」選項中,目的地搜索非智能化是關鍵,不滿意因素佔比42.5%。

互聯網地圖這一新產品形態的使用正在全場景化,由大眾出行向專業駕車人群擴散,這也意味著傳統地圖導航市場的最後一塊陣地開始遭受侵蝕,沒有及時轉型的傳統地圖導航廠商話語權將旁落。

二、出行是頂層需求,O2O消費對活躍度的加成衰減幅度大

百度和高德分道揚鑣的路口就在這個層面上。其實,之所以會有「地圖產品上該不該力推商業化O2O」的疑問,從產品角度看,可以轉化為「用戶對於地圖產品的期望是不是生活服務消費」?從幾個維度的數據來看,這種設想中的行為模式還沒成氣候。

比達諮詢(BigData)數據中心數據顯示:路線規劃或查詢、路線導航的用戶最多,分別佔有65.7%和64.6%,再次是搜索未知地點的為 53.6%,接下來才是O2O相關的「查找周邊生活服務信息」。但消費環節則幾乎不存在其中——唯一能與貨幣化沾上邊的打車等服務,則只有5.2%的滲透 率。

因此,從提升地圖這個單品的活躍度看,強化高使用頻度的出行導航和位置信息服務是最佳選擇,高德戰略的轉變應該也是從這個邏輯出發的。目前,專註出 行這一高頻需求多年、產品數據均涉獵很深的高德地圖,在對地圖導航專業度更敏感的車主人群中覆蓋率,仍然壓制住了百度地圖 (50.6% > 39.3%);而最近高德地圖上對公交導航、換乘提醒、步行導航等功能的強化,則從「無車人群」維度,繼續貫徹「出行第一」的產 品策略。

從數據中也可以得出,消費和貨幣化在地圖上的習慣還處在一個地位,如果以此為基點提升產品黏度,用戶教育成本會極高,因此主攻這條路線的百度需要准 備大量廣告預算,並且截至目前效果還沒有體現出來——最新一季的財報會議中,百度CFO李昕晢表示,「百度本地生活服務的運營效率改進空間不小」,「交易 額還不適宜公布」。

相對高德利用自身數據積累、強運營出行業務來說,百度貌似選擇了一條更曲折更艱難的路——畢竟非電商類、非遊戲類的單App貨幣化,連如日中天的微信也沒有釋放出能量,只是停留在信息和流量分發的階段。其中,給遊戲的分發流量是一次性的,後續貨幣化與微信就無關了。

一個典型的反例是微信期望持續帶給京東、大眾點評流量,形成消費額度,但也基本沒有形成氣候。很顯然,目前在地圖單品上推廣O2O商業化的時機也並不成熟。

原文來自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