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用戶帶來更好的生活?一起談談智能家居的未來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科技的發展為人們生活舒適度的提升帶來了更多可能性,比如智能家居產品的出現,就是這類可能性的現實體現。那麼智能家居在經歷了這麼多年的發展之後,是否為人們帶來了更好的智能體驗?智能家居產品要怎樣才可以為用戶帶來更好的生活呢?

01

1990 年,微軟之父比爾.蓋茨在美國華盛頓州建造了一所佔地 6600 平方米的豪宅,取名「未來屋」。在智能家居的發展史上,未來屋是繞不開的一座里程碑。得益於比爾.蓋茨的財力,原先只有在《回到未來》電影中才能看到的畫面,最終真實地被應用到未來屋上。

每一位走進未來屋的客人,都會佩戴一枚智能胸針。胸針中存儲了來賓的詳細資料:偏好的濕度、溫度、燈光、音樂、畫作等;走進會客廳,空調會將室溫調整至客人偏好的溫度;音響系統則播放客人偏好的曲目;燈光也隨之響應,與音樂節奏輝映;與牆體融為一體的液晶電視,會自動顯示客人喜歡的名畫或影片……

時光荏苒,自未來屋誕世后,智能家居已發展了 30 余年,這個賽道也湧入了更多的實力玩家。國外的 Crestron、Control 4、Amazon、Google Nest,國內的華為、小米、海爾、歐瑞博……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拉開了序幕。

2012 年 4 月,中國智裝委推出了《智能家居系統產品分類》,為智能家居產品梳理了二十種分類:

  1. 控制主機:指封裝好的具有智能家居系統控制功能的控制器硬體和軟體;
  2. 智能照明系統:控制燈光強弱、場景設置和定時設置;
  3. 電器控制系統:控制主機對家用電器、電源插座開關進行的相關控制;
  4. 家庭背景音樂:音源經功放設備放大,連接到房間各區;
  5. 家庭影院系統:家庭環境中實現影院效果;
  6. 對講系統:具備叫門、攝像、對講、室內監控室外、遙控開鎖、夜視等功能;
  7. 視頻監控:包括攝像、傳輸、控制、顯示、記錄登記五個部分;
  8. 防盜報警:包括報警和緊急呼叫功能;
  9. 電鎖門禁:開關功能;
  10. 智能遮陽:根據周圍自然條件的變化自動調整簾片或整體升降;
  11. 智能家電:自動監測自身故障,自動測量、控制、調節和與遠程通信;
  12. 暖通空調系統:主要指溫控器和 HVAC 控制;
  13. 太陽能與節能設備:家庭能源管理;
  14. 自動抄表:遠程獲取儀錶數據;
  15. 智能家居軟體:通過打通底層協議,控制智能家居各類系統;
  16. 家居布線系統:寬頻接入、家庭通訊、電線等排布;
  17. 家庭網路:網路傳輸通道,通過家庭網路與外界連接;
  18. 運動與健康監測:具備個人健康與運動狀況監測功能的家居與家電產品;
  19. 花草自動灌溉:根據溫濕度自動補水;
  20. 寵物照看與動物管制:家居寵物用品。

上述的二十種分類,屬於系統層面,具體到某一個分類,其下又有許多分支,例如視頻監控又包括攝像機、監控系統附件、視頻監視套件和視頻錄像設備。

除此之外,各個分類間,也互有耦合關係,控制主機和家居布線作為智能家居的底座,是其餘系統得以運轉的基礎;家庭背景音樂同防盜報警間互相配合,相關警訊才能擴散傳播;對講系統、視頻監控、防盜報警、電鎖門禁則一同組成了一個大的家庭安防系統。

02

毫無疑問,智能家居是個複雜的生態體。人、時間、空間所交互出的場景、行為,如同一顆混沌球一般,千絲萬縷,勾連又糾纏。這也是為何智能家居誕生伊始,如小米一般的科技公司會選擇從單品切入。而直到近兩年,由於單品本身的內卷化,海爾提出的場景戰略才逐漸得到行業整體的重視。

然而,光光談論場景是不夠的,歸根結底,場景是一個抽象的詞,就如同我們所談論的智能家居的未來是「主動智能」一般,沒有人知道如何達成這樣的路徑。那到底怎麼做呢?藉助第一性原理,我們仍然要回到用戶需求本身。

好的產品是在用戶需求和公司既有能力間找到交集,因此我們暫不考慮智能家居的推薦演算法(也即所謂的主動智能)。在抽象模型上,智能家居是人、設備和時空三者間的交互。人包括家庭成員和外來訪客,設備則是人用以完成某項活動的工具,時空是活動發生的場所。

在這個抽象模型中,我們至少可以分析出兩點:

  1. 人是多樣化的,多樣化的人衍生出多樣化的需求;
  2. 設備是完成活動的工具,真正重要的是活動而非設備本身;我們應該努力為用戶創設活動路徑,在路徑中自然地添置設備以完成該活動。

具體來說,一個家庭中存在多位家庭成員,不同的家庭成員對於房間的溫度、濕度都有所不同。雙方雖然共享空間,但喜好是不一樣的,因此,家居的智能化體現在能夠根據家庭成員的不同偏好設置不同的運行邏輯。

譬如,Sleep Number 360 i8 已經能夠實現智能床分區,夫妻各自都可以設置自己滿意的硬度、溫度和高度。

再深入思考一下,睡眠是一種活動,睡前、睡中、睡后才是一個完整的活動路徑。

當用戶打開大門時、智能門鈴或安防攝像頭將訊息傳遞至卧室,卧室自動開門,同時打開燈光、溫控器,讓房間保持一個明亮、舒適的氛圍。

當用戶上床時拿起閱讀器時,床頭燈自動打開並調整至閱讀模式,音箱自動播放適合閱讀的輕柔音樂。用戶合上書捲入睡時,燈光自動熄滅,音箱音樂自動轉為定時白噪音,窗帘緩慢合上。枕頭、床開始工作,自動調整以適用用戶的睡眠習慣。音箱通過紅外技術監控用戶的心率和睡眠情況,用戶早晨清醒時,窗帘緩緩打開,音箱通過語音為用戶播放昨晚的睡眠情況,生成一份睡眠報告。

以上,一個簡單而完整的睡眠鏈路,一個由 IFTTT 串聯起來的活動鏈路。在當下的技術條件下,它完全是可能的。活動的重點在於,交互是自然的,人性化的,彷彿一個無形的管家,它感知到用戶的行為,而自動地觸發了活動流程。

當然,仍然不要忘了,設備雖然為活動提供工具屬性,但它本身也是一種存在,它存在於用戶的家居環境中,與時間、空間交錯而行。自然,除了功能屬性,設備本身也應該具有審美價值,從而很好地融入到家居環境當中。譬如莫比的跑步機,跑板摺疊起來,背面就成了一幅壁畫。跑步機收納在牆壁邊,就很好地起到了裝飾作用。

03

如果用四個詞概括以上的內容,那麼大概是:使用個性化、設備活動化、交互人性化、產品美學化。

  1. 使用個性化:一個家庭中有多位成員,同一產品應該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
  2. 設備活動化:先有不同個人,再有活動路徑,再有設備填充;
  3. 交互人性化:活動路徑的觸發應該是自然的、人性的;
  4. 產品美學化:設備本身要能夠融入居家環境中,提供審美上的愉悅。

要實現上述四化,核心在於:

  1. 識別用戶:系統要能夠識別用戶當前的身份和行為;
  2. 設備活動化:提前預設好場景模式,如同旅行路線,要從用戶的生活中抽象出真實的使用場景,要有一個場景庫,用戶自己選擇,並允許用戶上傳並設置自己的 IFTTT;
  3. 交互人性化:要用人本身的、最自然的生活方式;要把系統作為一個虛擬管家,賦予人的角色和情感;
  4. 產品美學化:要思考產品的使用前、使用中和使用后,思考它同各類裝修風格、放置空間的融入。

這四化中,具備核心價值的是設備活動化。一款單品如果有充足的活動路徑,它就越具備使用價值。同時,隨著每一款單品的新增,整個已有的生態圈都會以此受益,網路效應就由此形成。

譬如,原先只有一款攝像頭,攝像頭只能夠具備安防的屬性,隨著床頭燈的加入,攝像頭能夠與床頭燈間形成聯動,攝像頭檢測到用戶打開書籍時,發送指令給床頭燈,床頭燈自動開啟,調整至適宜的閱讀強度。

現在,又加入了音響,那麼攝像頭檢測到用戶閱讀時,自動開啟音響和床頭燈,原先的閱讀場景被增強了。

這當然還不止,當用戶監測到用戶入睡時,能夠自動開啟助眠音樂,當用戶主動打開音響時,床頭燈能夠根據音樂的節奏進行光影的配合。

簡單梳理一下:

  • 只有一款攝像頭:安防;
  • 攝像頭 + 床頭燈:安防、照明、閱讀場景聯動;
  • 攝像頭 + 床頭燈 + 音響:安防、照明、音樂、閱讀場景增強、睡眠場景、音樂燈光律動。

隨著單品的增加,隨著用戶路徑的創設,每個產品的價值將取決於它所在的生態網路。這樣,單一的產品只要保證在性能、價格、ID 設計上在市場上處於平均水平,產品的競爭力就取決於整體的生態。生態越豐富,產品的價值就越高。這樣,任何一個做單一品類的品牌,都無法與生態型的公司形成競爭。

當然,此生態非彼生態,不是小米的生態鏈,它的核心關鍵在於產品間的網路效應。用戶有哪些活動路徑,這些要先抽象出來,抽象得越多越好,在抽象路徑中,以產品作為節點,畫出抽象路徑網路,那些重合得越多的抽象節點,就越是我們重點關注的產品。

只有一兩條用戶路徑的,就是單品、孤品,難以形成網路效應,除非單品本身很高頻,不然就應該戰略性放棄,而專註於能形成網路效應價值的。

在用戶端,產品也不能泛泛而談,要結合具體場景,體現具體功能。攝像頭和門鈴一起,就是安防屬性;和床頭燈一起,就是服務屬性;和電視大屏一起,就是娛樂屬性;我們需要先為用戶呈現出活動路徑,讓他們產生具體的憧憬,再根據用戶偏好進行搭配。說白了,智能家居就如同炒菜,原材料無非那麼幾種,核心關鍵是要創造出豐富的食譜,用戶是為食譜、為滋味買單。

當然,再好的食材,也需要由服務員端上去。海底撈的成功,除了菜品本身,還在於為顧客創設的用餐環境。它讓用戶感覺到被尊重。這就是產品交互人性化的作用。

交互的人性化,核心在於兩點:

  1. 用戶行為的可感知;
  2. 情感表達。

用戶行為的可感知,核心在於感測器和設備間通訊。感測器的核心在於視覺和聽覺,前者是主動感知的關鍵,後者是被動喚起的關鍵。

除此之外,存在感測器、可穿戴設備等等,圍繞著視覺和聽覺進行更豐富和全面的感知。設備間通訊,則是把預先設定的活動路徑中,節點間互相作為彼此的觸發器,本身形成一種無感的交互。

感測器的豐富程度無需贅言,這裡重點想討論的是視覺和聽覺。儘管國內智能音箱的出貨已逐漸開始飽和,各家開始準備中控面板,但在當前的技術環境下,聽覺仍然優於視覺。

原因在於,視覺是固定的,它只在特定位置被呈現,而聽覺是空間型的,每個房間只需要一台音響,整個空間就能接收用戶的指令。智能音箱的飽和,歸根結底在於活動路徑的匱乏,即使音響換成了視覺和聽覺一體的中控面板,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而視覺應該呈現在何處?它應該呈現在用戶有可能駐足的地方,比如客廳、餐桌、洗浴室。它最常用的,仍然應該是可移動設備。畢竟,控制應該是一套系統,而不是某個具體的載體。

最理想的交互模式是,當系統觸發某些事件需要通知時,先通過空間型的語音進行提醒,如果需要視覺畫面的呈現,用戶可以通過離自己最近的屏幕進行查看(往往是隨身攜帶的移動設備)。

太多的屏幕是毫無意義的,我們可以把傳統按鍵換為屏幕,但要知道它的存在意義大於它的實際意義。不要指望用戶在一個開關屏幕上駐足良久,它真正的意義是作為一個所見即所得的快捷方式,去操作某種並不能用語音操作的複雜邏輯。

除了行為的可感知,最後要談的是情感表達。我非常渴望做出塞爾達的遊戲設計師來設計智能家居的交互,這樣目前的產品經理就會知道,不要總是把智能、情感和人工智慧混為一談,不要用技術的局限去掩蓋產品本身的問題。

試想,當你推開門的時候,門口的攝像頭把你回家的信息傳遞給了系統,系統繼而通過玄關的音響對你說:「歡迎回家,辛苦了。」 更智能一點,它可以對你說:「是否要為你準備熱水澡?」, 繼而根據你的回答執行後續操作。

我們應該把智能家居視作一個虛擬的管家,管家有它的說話方式,有關懷,當節日的時候,它可以對你說:「中秋快樂」,當你伏案太久的時候,它對你說:「快站立一會兒,去外面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這些邏輯,僅僅需要攝像頭、音箱和關鍵事件標記即可以做到,就如同遊戲一樣,有預先創設的對話。一個管家,它聆聽你的指令,也會出於關心為你主動做一些事,你願意為它添置更多的東西,讓它有更強大的功能,讓自己也有更舒適的體驗。

人其實並不真的需要和人一樣的智能,有多少人在 QQ 寵物告別的時候痛哭過呢?一個產品,一個系統,當它不僅有功能價值、體驗價值,並且還具備情感價值的時候,那這個產品或系統才是真正不可割捨的。

04

以上所談論的一切,都可以在當下的技術背景下做到,並不需要等到人工智慧或感測器設備進一步的程度。真正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如何為用戶帶來良好的生活。

專欄作家

善寶橘,微信公眾號:善寶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2019年年度作者。南大傳播學碩士,崇尚終身學習的互聯網斜杠青年,專註新媒體、遊戲領域的運營策劃。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