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or not to be,比特幣和區塊鏈的最終幻想?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比特幣是不是好東西?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談到比特幣,不知道又有多少人想要撬開狄更斯的棺材板。

確實,這是一個曲水流觴嘩眾取寵的時代,也是一個藏污納娛樂至死的時代。

前不見人工智慧、知識付費和共享經濟蹂躪了整個2017,后豈聞直播競答、比特幣和區塊鏈引爆了歲末2018。

不知不覺比特幣已經走到了第十個年頭,從最開始的無人問津、小打小鬧到現在的甚囂塵上,比特幣似乎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引出區塊鏈,開始盛極而衰。

2017年9月4日,在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的《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中明確指出,代幣發行融資(ICO)行為涉嫌非法集資、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發售代幣票券等違法犯罪活動,任何組織和個人應立即停止從事ICO。

2018年1月10日,中國正採取行動取締國內比特幣挖礦產業,原因是擔憂過高的電力消耗和金融風險,此舉反映了當局對於加密貨幣並非戰略產業的判斷。

2018年1月12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今日發布關於防範變相ICO活動的風險提示,特別點名迅雷「鏈克」,稱其本質是一種融資行為,是變相ICO。

2018年1月16日,深交所發布公告,稱將密切關注涉及區塊鏈概念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二級市場交易情況,對於利用區塊鏈概念進行炒作和誤導投資者的違規行為,將及時採取紀律處分措施。

同日,上交所也公開表示,對於市場熱炒「區塊鏈」概念,個別股票已經出現炒作風險。

20181月17日,據美國比特幣交易平台Bitfinex顯示,比特幣盤中一度跌破1萬美元關口;而在2017年12月中旬,比特幣價格曾一度逼近2萬美元大關。

一方面是比特幣在「槍林彈雨」中匍匐前行,不斷的炒作曝光「腰斬式」價格重新定義;另一方面卻是區塊鏈借著比特幣的風聲名滿天下之後迅速「過河拆橋」自立門戶。

2018年1月4日(北京時間)晚接近零時,Facebook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於其Facebook個人主頁發布主題為「個人年度挑戰」的長篇博文,希望引入虛擬貨幣與加密技術化解Facebook困境。

2018年1月9日,真格基金的創始人徐小平老師預測區塊鏈革命即將到來的微信截圖在網路上傳播,引發了一大批吃瓜群眾圍觀。

而在此之外,BAT也已經如饑似渴:

2017年7月21日,百度推出了區塊鏈開放平台「BaaS」,這是一個商業級區塊鏈雲計算平台,主要是幫助企業聯盟構建屬於自己的區塊鏈網路平台,這也是業內領先的區塊鏈開放平台。

2016年5月,馬雲投資的恆生電子也以400萬美元投資了智能合約公司Symbiont;2016年7月,螞蟻金服將區塊鏈技術首先應用於支付寶愛心捐贈平台,后又延展到互助保險的應用;之後阿里更是動作頻頻專註於區塊鏈商品應用。

2016年5月,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深圳)正式成立,騰訊便是6家成員單位之一;2017年春節,騰訊開始內測的黃金紅包已經開始應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數字資產的并行記賬;之後騰訊便一直專註於區塊鏈金融探索。

相比於百度的中庸、阿里的保守,騰訊反倒是最激進的那一個。

比較有趣的是:

1月13日,騰訊發出官方聲明,近日,部分機構和個人打著與騰訊區塊鏈合作的旗號,從事代幣發行或交易相關活動。

1月17日深夜,阿里雲通過官方微博發聲明稱,該公司絕不會發行比特幣之類的虛擬貨幣,也不會提供任何所謂的「挖礦平台」。

比特幣和區塊鏈同樣一脈相承,為什麼受到了不同的待遇:

比特幣遭遇最強監管ICO牆外開花、區塊鏈卻是眾星捧月沸反盈天?

第一:劣幣驅逐良幣

比特幣是不是好東西?

這個暫時還沒塵埃落定,不管它是破壞性的、還是在災難性的,但我們至少能夠肯定它給當下已經僵化的「中心化經濟」帶來了新的可能。

我們不懷疑比特幣確實有其存在的價值,但是否像某些人那樣它就值數萬美元,又或者幾百萬?這個就真的有些言過其實。

不過比起比特幣的「貨幣職能」,我更願意相信他是一宗商品,一宗少數人才能玩得起玩得轉的互聯網虛擬商品。

或許比起「比特幣」這個良苦用心的名詞,「比特鑽石」似乎也不錯。

OK,我們不去否定比特幣的價值,這個沒有意義。

有意義的是我們必須注意到比特幣作為一宗商品它的「稀缺性」正在被急速稀釋。

作為「去中心化」概念經濟代幣的一種,比特幣「無冕之王」的地位正在被不斷挑戰,得到劉潤在直播中說道目前已經有超過2000中電子貨幣。

鑒於比特幣最高20倍的「暴利」,類比特幣見縫插針重新定義「比特幣」,更容易在短時間內有著爆發性的增長;以以太坊為例,從今年年初每枚8.26美元的價格,上漲到800美元,將近100倍的操作空間。

而在類比特幣之外,甚至還有一種將股份或收益權,變成「代幣」公開出售的ICO地下股市玩法,一年漲了1500倍。

而在這一波「炒幣」的亂象中甚至還出現了「寵物幣」、「空氣幣」(沒有場景支撐)和「傳銷幣」(拆東牆補西牆一級一級分銷)這類「破壞者」,甚至出現了中國廢掉ICO,卻被國外投資者怒罵的現象。

比特幣,它對於「新金融」的想象力確實是個好東西,但是這種有限的好正在被類比特幣、ICO和投機者在短時間內透支「竭澤而漁」,從而帶來了巨大的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

第二:區塊鏈另起爐灶

相比於比特幣、類比特幣以及ICO和各種披著去中心化項目的白眼狼,他們的未來註定慘烈。

區塊鏈在比特幣的炒作以及掩護下,似乎即將「立地成佛」。

這難道就是古人說的「買櫝還珠」么!

對於比特幣的未來,類比特幣起鬨確實是個難題,去中心化對於國家發行貨幣的特權確實是一個炸彈;而在此之外,把區塊鏈從比特幣中「剝離」,也必然會分流比特幣的「稀缺性」。

區塊鏈有沒有價值,肯定有。

但是它真的就能夠顛覆現在所有的中心化體系?這顯然是想多了。

在大家都不確定區塊鏈的本質:是去中心化、還是分散式記賬,又或者是一套全新的激勵系統?在它沒有真真正正的應用場景落地之前,我們有再多的想象力也是於事無補。

我發現一個好玩的東西:就是大家在不確定區塊鏈的核心價值以及應用場景之前,居然對於它的未來抱著最真最純乃至最濃烈的善意;不管是人工智慧、區塊鏈還是比特幣,人們在對它們不夠了解之前,不啻懷抱最大的熱情,而刻意忽視了它們帶來的技術風險和社會代價。

像極了《三體》中的降臨派、拯救派和中立派。

在我看來,區塊鏈於比特幣不同,它只是一串代碼、一道方程式、又或者一種經濟體系;它自身並沒有任何價值,只有在與人、與更多的人「發生關係」建立連接之後,這套連接網路才是它的核心價值。

而我們也並不需要給它基本定義,只要在不同的場景釋放區塊鏈的某種特性就行。

第三:中心化&去中心化悖論

比特幣為什麼會被大家十年如一日的熱捧?

區塊鏈為什麼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家喻戶曉?

不是因為它們創造了一套全新的激勵系統,比特幣能有遊戲讓人著迷?

也不是因為他們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記賬方式,讓每個人的十分鐘內變得更有意義?

而是它們的上限,去中心化的想象力。

畢竟以現有的商業模式,一個人、一家公司、一個機構是很難一夜暴富,和BAT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擠入500強。

以前的舊路走不通,於是大家開始想著重新「開闢」一條戰線;畢竟互聯網也才幾十年,年僅十歲的比特幣和依舊停留在牙牙學語的區塊鏈給了他們「望子成龍」的想象力。

但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比特幣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估值,區塊鏈之所以在短時間內形成風口?主要是因為有一小嘬人不遺餘力的鼓吹,竭盡全力的把越來越多的資本拉入泥潭;而區塊鏈也只不過是比特幣的替代品,相比而言它有更多的操作性和想象空間。

資本是逐利的,想想他們也不可能為了普及區塊鏈才炮製出各種概念,還不是因為比特幣被堵死了他們才鼓吹出一種貌似高深想象力無限的東西。

但其實,他們自己就是區塊鏈應用場景中的一個個中心!

為什麼大家會盯緊BAT的動作,為什麼大家害怕國家一刀切?還不是因為你們想在構建的去中心化網路是以你們為中心,一個個利益集團環環相扣的雛形。

區塊鏈的核心價值就是在原有的經濟體系之外構建新的信任體系,但是在信任體系構成之前卻必須依附於中心化政府機構的信用體系,這樣無異於是在「玩火」。

說什麼去中心化,目前這個階段大家只是在盲目複製創造一個又一個的中心?

但也不可否認,這是去中心化網路普及的前提。

↓   ↓   ↓

To be or not to be,比特幣已經掉到坑裡了,隨著國家法定數字貨幣的通行,比特幣被稀釋的商品價值或許只能保證讓其成為某些人的「收藏品」。

而且隨著國家開始嚴密監管區塊鏈,定義「區塊鏈行業參考架構標準」執行,區塊鏈最大的可能也不過是像無人駕駛和人工智慧那樣成為一種發展趨勢,該冷的還是會冷的。

縱然沉舟側畔,還有某些頭腦發熱的人/機構後來居上(國內遭遇空前幣災,國外Telegram啟動12億美元最大ICO),但就算是比特幣交易大國韓國都扛不住炒幣的壓力發布禁令,你覺得這場「有錢人的遊戲」還能倖存多久?

當然,就像我們無法想象這場「全球路演」到底有多瘋狂?

風停了,又有幾人能夠生還?

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送你們一曲《涼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