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為你介紹區塊鏈上的TOKEN經濟學。
1995年6月份,查理·芒格曾在哈佛大學法學院進行了一場演講,題目為《人類心理偏誤(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dgement)》。在這次演講中,查理·芒格闡述了人類生活中會出現的24個不理性問題,而其中的第一條就是:低估心理學家所提到的「強化因素(Reinforement)」或者經濟學家所提到的「激勵(Incentive)」。
無論是生活還是商業,激勵都是改變行為的重要法寶,正向激勵就是給予獎勵——精神的、物質的,甚至精神加物質的,而負向激勵通常是給予懲罰,或者利用人類「趨利避害」的特點而改變其選擇。
在商業上,激勵體系也十分常見,比如會員體系(Loyalty Program)就是最典型的。之前,《零售威觀察》在這個領域進行過大量總結,相關分析可以翻閱《零售威觀察》微信公眾號。
很多情況下,會員體系其實和「積分」是分不開的,上述文章中與積分相關的案例大部分是中心化的,事實上,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上,也有很多有趣的積分案例,也就是所謂的「TOKEN經濟學(即Token Economy,或者稱為Tokenomics)」。
以下,《零售威觀察》總結了3個有趣的TOKEN經濟學案例,這些案例向我們展示了去中心化積分體系的設計邏輯,雖然這些案例基本還處於早期、試驗期,但是其思路依然值得參考。
1. STEEMIT——去中心化的微信公眾號?
當你寫出一篇高質量的文章,除了能得到點贊,能不能再賺出一頓午飯錢?當你寫出一篇高質量的文章,能否讓人知道你是原創呢?
好文章沒人讀,各類「震驚體」卻流量百萬,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逆向選擇!
於是,STEEMIT看到這個機會,希望通過區塊鏈來解決這一問題。
它的邏輯很簡單,區塊鏈通過時間戳可以證明文章的先後順序,於是解決了「原創」問題(不過,依然無法解決「洗稿」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稿件發布后,作者可以獲得區塊鏈上的加密貨幣。
看起來,這就是把「積分」的事放在區塊鏈上了,然而後面的設計很有趣:
在這個區塊鏈上,總共有3種加密貨幣,分別為STEEM、STEEM Power(即SP)和STEEM Dollar(SBD),當你的文章發布后,你可以選擇獎勵中這3個加密貨幣的比例,而這幾種加密貨幣的的意義也不同:
STEEM是最基本的,你可以直接在交易所將之出售,直接用於快速變現,因為其設計邏輯是高通貨膨脹率,放在手裡就是巨大的貶值,所以是用來滿足「即時獎勵」這一需求的。
STEEM POWER,簡稱SP,這種加密貨幣無法在區塊鏈上交易,而是一種抵押的股權。用戶選擇抵押后,可以在13周(也就是1個季度)后兌換出來,其意義在於,你抵押的SP越多,你在平台的話語權越高,來自你的點贊加成就越高,而且在抵押結束后,可以獲得利息,所以本質上是和平台共同成長的激勵。
STEEM Dollar,類似於「穩定幣」,與美元進行綁定,可以在區塊鏈上進行交易,適用於那些不需要SP幣,但是又懼怕STEEM本身通貨膨脹的用戶。
總結一下,STEEMIT社區的激勵邏輯很細,針對不同用戶需求提供了3種不同類型的加密貨幣,其中「抵押」的邏輯還是很值得參考的。
2. LINE——日本微信+區塊鏈=?
在即時通訊軟體領域,微信幾乎壟斷了華人社區,而在華人社區之外,來自日本的LINE(準確地說,LINE是韓國互聯網集團NHN的日本子公司NHN Japan推出的一款即時通訊軟體)、來自Facebook的Facebook Messenger等早已成為巨頭。
產生於日本的LINE本質上和微信非常相似,為了提升它的護城河,讓用戶除了能在用戶間進行交流以外,同時推動用戶和企業間的應用(按微信的話來說,就是小程序、微信支付等),LINE推出了自己的區塊鏈,名為LINK。
我們認為,用戶是LINE的成功關鍵,因此我們已經準備好,將LINE與用戶的合作關係升級到全新的境界……我們將把區塊鏈引入LINE平台,目標是與LINE生態系統的參與者,共享用戶所創造的價值。
——LINK白皮書,更新於2019年9月
其設計理念包括:
1.貢獻者將獲得獎勵:LINK不會進行「代幣首次發行上市」,而是和生態中的用戶共享增長。
2.平衡的經濟模型:經濟增長來自參與方各自的貢獻,而非炒作。
3.為所有人設計:重視用戶,重視開發者。
為此,LINE將發布10億個LINK幣,其中80%用於激勵用戶、使用者,另外20%留給Line Tech Plus(LTP,即LINE旗下LINK區塊鏈的開發組織)作為儲備。
其分配邏輯是,LTP將LINK幣通過演算法分給其區塊鏈上的dApp(去中心化APP)們,用戶們通過使用dApp,或者為dApp做出貢獻,而獲取LINK幣的獎勵(獎勵方式由dApp自己決定),對於用戶來說,這些LINK幣可以有以下用途:
- 直接在交易所兌換為其他加密貨幣或者法幣;
- 用LINK幣在dApp上購買產品、服務;
- 將LINK幣「抵押」在dApp上,以獲得更高許可權。
不過,目前LINK幣還沒有上線交易所,而且LINE上的dApp數量還是很少的,都是LINE自己開發的dApp,隨著平台開放給更多開發者,LINK幣未來可能會產生更大作用。
3. TADA——零抽成的滴滴
眾所周知,對於滴滴、Uber、Lyft這類叫車平台來說,來自叫車業務的收入是核心:對於Uber來說,其營收的76%來自叫車服務,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完全來自叫車服務——換句話說,Uber的其他業務都是虧損的。
在「叫車服務」中,「抽成」就是重要的收入源,從國內看,滴滴的單筆抽成大約在20%-30%;據Business Insider的報道,在美國,Uber和Lyft的抽成大約在35%和38%(儘管雙方並不承認)。
當一個平台長大后,難道只能收取「通道費」么?於是,在新加坡就出現一個叫做「TADA」的叫車軟體,主打的就是「零抽成」。那收入怎麼辦?靠區塊鏈。
TADA這款App的背後是一個叫做「MVL」的機構,它的邏輯是通過零抽成,來快速積累駕車人和乘車人,成就一個快速匹配的供需平台。在用戶叫車、駕車人服務后,雙方會獲得「MVL積分」,這個積分可以直接兌換為「MVL幣」(主要原因是App不能直接發幣給用戶)。
按照MVL的說法,MVL的設計理念如下
- 「MVL積分」可以兌換為「MVL幣」,「MVL幣」可以兌換現金
- 乘車人獲得獎勵原因:提供旅程數據+留言評論
- 駕車人獲得獎勵原因:提供旅程數據+安全駕駛+獲得好評
- 創造的數據越多,獲得的MVL積分越高
MVL幣有什麼用呢?
它的邏輯是,隨著用戶量的增加,未來會有企業願意在平台上打廣告,此時,廣告必須以MVL幣來支付,由此推動MVL幣的價格變化,因為這時候MVL幣是有使用價值的;這還是第一種用途,另一方面,MVL會將每次行程數據放在區塊鏈上,這裡將會產生新的數據價值。
至於MVL,它的目標是最終打造一個車輛的生態體系,而MVL幣在體系中將可以承擔更多職能,帶來更大價值。
TOKEN經濟學本質上是承襲了「激勵」對於改變人類行為方面的效果,這個邏輯其實幾十年前就開始使用了,例如對於特殊兒童的教育等。目前,TOKEN經濟學在傳統商業中似乎陷入桎梏,也需要更多有趣的案例和嘗試。這裡談論的3個TOKEN經濟學不一定會取得成功,但是卻可以成為探索的新火把。
拿著舊地圖,找不到新世界,也期待新的TOKEN經濟學案例。
#專欄作家#
王子威,微信公眾號:零售威觀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獨立新零售分析師,關注於國內外新零售、新消費領域的最新戰略、戰術和發展。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